“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这个是接续上一章的。比如说拿种子来讲,五谷,五谷是种子当中最好的了,种子当中的精华,因为最后人类驯化的主要就这五谷。
当这个五谷种到地里边长出来,没熟的时候,你拿一个没有熟的高粱,没有熟的麦子或者稻子,你去跟那个成熟了的荑稗去比。荑是稊米,人在饥荒的时候才会吃这些,等于没有经过驯化的这些植物。
荑是稊米,稗是稗子,就是它的颗粒度很小,长得也不多,所以人专门种它不划算,在田间地头有时候偶尔会长着一些,但是饥荒年间也可以吃它。你拿着不成熟的五谷去跟那些荑稗相比,有时候你都比不过人家,因为那个东西看起来好像长得更好一点。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就是你说你要行仁,你要践行仁政,也在于成熟。你得有点耐心,得等着它能够逐渐成熟才行,对于仁来讲也是一样。
你就看这里边,公都子也好,万章也好,孟子的这些学生,他们对于仁的理解和使用,包括跟他人的辩论,都不能够存乎一心,都不能够收放自如。原因就是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那个境界。所以孟子说别着急,慢慢来,成熟了,可能境界就完全不同了。也是击穿阈值的概念,这个是对于前面所讲的,杯水车薪的一个非常好的注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因为孟子经常做的一个比喻叫仁者如射,就是一个人学仁就像射箭一样,所以他经常举这个大羿的例子。
说这个羿教别人射箭,“志于彀”,就是把弓拉满,就像郭靖那个动作一样,当你把弓拉满的时候,这个是能够射得很远的。所以说羿教别人射箭的时候,一定要要求把弓拉满,一个人学东西也要能够把弓拉满。请注意,彀就是把弓拉满的意思,为什么孟子强调把弓拉满呢?
这个叫作力。还记得我们前面讲有力有智吗?就是如果你的智巧不够,你射不中;如果你力量不够,你射不远,所以羿教大家志于彀。就是我们学者也一定要有坚持的能力,要有坚持的精神,要有动力能够进行长跑,这个时候叫作“志于彀”。
然后接下来“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就是高明的工匠教导人的时候,一定要用规用矩。规是圆规,这个矩是矩尺,用这两个东西就能够成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学者亦必以规矩”。
“亦必以规矩”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有方法,除了你像羿教你射箭,要拉满、要有力量之外,能够持久、能够坚持很多年之外,你还得有正确的规矩,也就是正确的方法。所以把方法和力量结合起来,你才能够做到仁者如射。就既能够保证力量,又能够保证方向。
规矩是保证方向的,而拉满弓是保证力量的,这两者缺一不可。其实你把前面的章节综合起来看,你发现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孟子在分析所有这些对仁产生怀疑的,不知道仁到底行不行的,要么就是他的方法根本就不对。像他和告子的辩论,这个方法就不对。要么就是这些人不能够坚持,像杯水车薪这样的事情发生。
所以一个人苟志于仁,真的要下决心去学习仁,确实是需要有定力的,而且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这两者缺一不可。既要坚持,又要不断地反思。那有人把握不好,总是坚持,不反思,导致自己朝一个错误的方向越跑越远。或者总是反思,但是不会坚持,导致自己永远在周围挖坑,挖了一圈的坑,没有一个坑挖深,这都是学者的弊病。
所以这两个的平衡,在孟子看来认为这是必须的。但是在我们的学习者看来,这个需要不断地体悟,真正怎么样去平衡坚持和反思,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就是考验我们自己智慧的地方。
这里边又要向大家推荐那本书叫《解惑》,就是如果你只把它回归到一个度的把握,说我们只要掌握这个度就好了,其实没那么容易,而需要通过我们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你的认知水平越高,你把握这个度的状态和感觉就会越好,所以做学问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妙而有意义的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97026/6572ee45e77abe1d.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