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几何?齐帆齐微课书评写作营(齐帆齐商学院)
靠着《符号里的中国》,孔子重新做回了人

靠着《符号里的中国》,孔子重新做回了人

作者: 爱吃瓜的大熊 | 来源:发表于2021-10-03 02:12 被阅读0次

    今年的国庆节,得到上更新了最新的一本听书《符号里的中国》。这本书的推出相当应景,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听到孔子那段。因为前不久,我刚在得到听完李硕老师的《大人物·孔子评传40讲》,对孔子的生平算是有个清晰的了解。但是在《符号里的中国》这本书中,作者却将孔子看成了中国文化符号!一语惊醒梦中人,即便我对孔子有了深入了解,知道孔子也是个普通人,顶多算个知识精英,但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神,之所以把孔子放到圣人之列,不过是后世的政治需要。但是《符号里的中国》却用符号这个概念,用符号这个视角将一切串联了起来!

    符号的演化特性和适用场景

    一个符号是怎么形成的,怎么转变成今天我们知道的样子?要了解这些,我们得知道符号的演化特性。

    1. 符号在形成过程中出现错误,完全脱离原型。为什么会出错?可能因为大家都说错了,也就将错就错,比如八仙中的汉钟离原名钟离权,张果老原名张果,错误原因就是古代后人读史料时断句错误,但后来呢也就将错就错。也有可能因为大家故意说错,比如蝙蝠,在西方文化里,蝙蝠是和吸血鬼等黑暗元素在一起的,但是在中国,因为和“福”同音,所以被古人喜爱。
    2. 符号的原本含义跟不上当下的需求,因而被人刻意改变。手法有神圣化、世俗化、本土化。而孔子这个符号的演化就是神圣化手法的功劳

    作者不仅建造了符号演化这个维度,还建造了符号适用场景这个维度,而且本书正是根据符号的四个应用场景来对中国文化符号进行分类的,四个场景分别是:祥瑞、守护、神圣和人文

    而文化符号“孔子”的演化也是发生在神圣化这个场景里,为了配合统治者和附属的统治精英们对于彰显地位和权力的需要

    本书作者赵运涛是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 所以赵博士收集了很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并从中选取了一百多个写到书中,然后从文献的角度,丰富了各个文化符号的含义和文化符号的演化过程,内容翔实,还配有彩图,让人浮想联翩,因为每幅彩图背后都是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可能最近接触孔子比较多,所以自然而然对孔子就多关注了些。

    用符号视角看孔子

    孔子,孔子是人还是符号?我们以为的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个孔子,但实际上,我们脑海里的不过是书里的那个圣人“孔子”,二者的区别就刚好用上我们的符号概念,春秋战国的孔子是人,而书里的孔子则是符号。如果是人,我们无法将一个人的人品改变成谦谦君子,或者圣人。但是文化符号不一样,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重新解释这个文化符号,尤其是统治阶层,他们完全有实力去根据自己的政治诉求去修改文化符号的定义,而这种修改往往会渗透到当代的作品里,逐渐影响所有人的认知结构。

    在书中,尤为详细地介绍了孔子的这个文化符号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一点点被神化,读完孔子篇之后,我就突然想通很多事,比如念高中就听过一个说法,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但是这个圣人的标准是谁定的?我查了一下,是鲁国大夫叔孙豹,我就冒出一个念头,原来圣人是这个鲁国大夫选出来的!那这和好声音选秀、奥斯卡颁奖和诺贝尔颁奖有什么区别?区别就是,无论是选秀还是颁奖,他们的评委都是由业内专业人士组成,而圣人的评委只有鲁国大夫一人,他是不是“圣人”业内的专业人士,我就不得而知了。既然圣人的这个名头让我疑惑满满,那么再看那些圣贤书?

    我们熟知的那个“孔子”在符号的视角下,似乎变成了一包窖藏多年的老汤底,所有朝代的人都往这锅汤底里加了些佐料,虽然汤好喝,但是现在多少饭店还在用不知加了何物的老汤底烧饭呢?如果要让儒家的那套理论继续指导我们生活,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所以马列主义强势登场,儒家黯然退场。

    如果我们就此抛弃儒家,抛弃那个“假孔子”,似乎没了它,地球照样转,毕竟西方文化里没有孔子这个文化符号,人家的社会不是运转地好好的?但真的这样吗?如果把孔子典籍相关的儒家典籍全部从世界上抹掉,是不是哪里不对劲?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中国人的很多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无法被理解,比如中国人为什么考试前要吃粽子?粽子是为了“高中”是为了“榜上有名”,这里的榜上有名是科举的榜,科举是什么?科举考什么?因为孔子及孔子代表的儒家被全部抹掉,所以,没有人知道,科举是干嘛的,似乎是一场考试,但又不知道它考什么。

    所以,借助文化符号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是如何形成的,而不会傻傻地问,鬼存在吗?真的有仙人吗?深山老林里到底有没有活上几百岁的真人、至人?

    孔子是个顶级IP

    如果把孔子看成我们现在的自媒体人,那孔子就是一个顶级网红,孔子这个符号就是顶级IP。请问,哪个网红可以保证自己的名字可以跨越两千年,甚至更久?哪个网红拥有上亿人的运营团队?孔子的运营团队,原始合伙人肯定是孔子的弟子们,然后就是历代帝王、靠科举上来的官员、儒生等等。别说现代社会,把中国历史翻腾一遍,也找不出比孔子更牛的IP,凭什么,就凭孔子的运营团队人数,这么多人都要靠孔子这个IP吃饭。

    之所以这么说,难道我是在拍孔子马屁?如果用符号视角看,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孔子这个人已经不在,所以我只能拍孔子这个IP的马屁?这就更说不通了。如果把孔子看成IP,那么孔子就做回了一个普通人孔子,而孔子这个伟大的中国文化符号,这个顶级IP,继续发光发热。

    从顶级IP的角度看,我们就更能明白,孔子是孔子,孔子这个IP是超级团队运营的结果。

    孔子做回了孔子

    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孔子成为孔子。

    赵博士用符号作为武器,为我们扫清了认识中国文化的障碍,让孔子做回了孔子,让符号成为符号。

    孔子做回了孔子,我们就看看哪些东西是后代附加的,这些附加的东西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糟粕。

    首先,圣人这个头衔就是糟粕,可以拿掉了,因为圣人这个头衔的评委鲁国大夫已经离我们远去,而现在的专家学者们似乎也没有重新建立新晋圣人评委组的打算,所以想成为圣人的人基本可以醒醒了,如果想成为奥斯卡影帝影后,还有详细的攻略,还有大量成功的案例,但是圣人的攻略,没有!真没有!那些写了很多圣人攻略的人,死了也没戴上圣人的帽子,说明成为圣人的路径不清晰、目标定义不明确,目标不具备可执行性,且目标没有成功案例,所以那些攻略都是假大空。

    圣人这个头衔是糟粕,但是我们可以将它转化,变现一个符合现代人逻辑的概念,比如成功人士、社会精英等等。再回头看那些圣人攻略,许多文章还是通顺的。

    圣人是糟粕,但是圣贤书不是,那些圣人攻略也不全是,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可是那些圣贤书只有圣人这个头衔是糟粕吗?既然纯度这么低,那我们还有必要离开学校后,回头读那些圣贤书吗?说句实话,看个人意图。圣贤书里的精华,教育部已经萃取到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课本里,难道好东西教育部要藏着掖着?圣贤书谁在读?学者在读,研究员在读,为什么读?他们要剖析古代文化,了解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而不是偷偷修仙,修炼成圣。反而那些业余的人读圣贤书,扪心自问,你是被谁裹挟了?还是被谁诱惑了?还是想偷偷修炼成仙?别人读圣贤书是为了搞创作、拿经费、给古代文化做解码工作,我们读圣贤书到底为了什么?没有金刚钻揽什么瓷器活呢!

    然后再来看黄帝内经,看道家和佛家,他们确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们的短板也很明显,如果用些神秘的文化概念来遮羞的话,那现在可以省省了,遮羞布已经被赵博士扯掉啦。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它们的故事,它们的理论逻辑,这才是它们的核心,那不是那些让人浮想联翩的真人、仙人、佛祖。

    说实话,我从未想过,一个小小的符号视角,竟然让我看清诸多现实。这似乎应了那句话:

    大浪退去,谁在裸泳,一览无遗。

    后记

    这篇书评写到最后,竟然得出如此大逆不道的结论,心有余悸。我不是学者,只是喜欢琢磨点东西。可是古人那点东西,经不起琢磨,把他们的遮羞布撤掉后发现,大家光屁股的样子是一样的。当我敲出圣人是糟粕这几个字的时候,我想过,很多人会不高兴,我也不高兴,我也曾今发誓要做圣人,毕竟我是真的喜欢王阳明啊!

    我一边想,一边抹眼泪,如果哪天大家都在网上骂孔子,给圣人泼脏水,我肯定是不喜的,孔子也不容易啊,圣人这帽子确实帮了统治者很大的忙,安定了国家,人民不再流离失所,赵博士就在书中说,许多皇帝很热衷与给孔子戴帽子、颁奖,比如“褒成宣尼公”、“玄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就像奥斯卡颁奖,奥斯卡不赚钱的话,干嘛给别人颁奖?

    我又想到佛洛依德,说很多人有俄狄浦斯情节,那不是骂很多人想睡自己母亲?我又想到武志红,说些家为何会伤人,那不是在骂很多人不配当父母?

    结果,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仍然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武志红的心理咨询依然风生水起,《符号里看中国》依旧帮助很多人看清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

    所以,希望我的表述能够帮助大家多一个角度看这个世界。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变现私教课(8)篇3508字,累计17377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靠着《符号里的中国》,孔子重新做回了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lv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