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说来惭愧,余秋雨先生的大名自然是早就如雷贯耳了的,但这本书却是我第一次成功走近先生。大学的时候,在寝室里曾经随手捧起过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那本“布老虎丛书”中余秋雨先生的一本,题目现在都不记得了,内容也只记得好像有《道士塔》一篇,其余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读大学时,余先生好像早就已经很热了,而且还在继续热之中,不过好像争议也很大的,说是文革时参加过什么写作班子的,有很多不光彩之处,那时也没有心思去看个究竟,也没有分辨谁对谁错的能力,反正就是有了个污点的感觉,以为不过是惯常见识过的那种“有文无行”的文人罢了,这一丢手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来,一直都对余先生当面错过,而且很多回了,这次也是在市图书馆很偶然的看到本书,随手借来翻翻的,没想到很快就看进去了,而且看得很享受,感觉很美,一下子就对先生的印象完全改变了,觉得过去是太不了解了,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认真读文本,欣赏文章本身,否则这么美的文字舍弃不读的话,岂不是太可惜了?!
从本书的目录来看就很有意思,就像本书所研究的对象----中国戏剧一样,简单说就像传统戏剧中的折子戏那样,每个标题、小标题都很用心,也都很美,如:
第一章 邈远的追索
一 最初的踪影
二 装神弄鬼
三 彬彬礼仪
四 温柔敦厚
五 慧言利嘴
六 小结
其余五章都采用类似手法,标题、小标题都拟得很别致,一看就觉得很舒服,很有美感,就像折子戏中翩翩走来的古典美人,让人惊艳、愉悦不已。
作者从中国古代原始歌舞、拟态表演、图腾崇拜、巫觋的巫术礼仪等现象之中一路搜寻戏剧最初的踪影,看了不觉感到神秘莫测,令人好奇心倍起!
特别是读到后来中国古典戏剧“走向成熟”一章,从“一 市民口味”、“二 笑声朗朗”、“三 弦索琤琤”、“四 南方的信息”、“五 艺术大聚合”、“小结”等内容时,明显的感觉到一种新生艺术逐步走向成熟、繁荣,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非常激动人心。
到了第四章“石破天惊”、第五章“传奇时代”的时候就出现了高潮迭起的可喜局面,更让人惊喜惊讶,古典戏剧居然有如此瑰丽动人的一面,真正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些美,不仅有忠臣孝子的,有家国身世的,有哀艳动人的,有缠绵悱恻的等,都给人难以想象的美的享受。
文字的描述能够达到如此成就的,已经好久没有见识过了,上次有过如此感受的是章诒和老师的《伶人往事》,不过那种美又与此有别,那是一种扼腕叹息般的毁灭感,文字虽然让人很享受,但是那种感情却不那么好受。
本书中的美却是纯然的美,愉悦的美,欣欣向荣的美,是那种很享受的美美的感觉,很舒服、很让人迷醉,有一种久久不愿离开此情此境的美妙的感觉,书能写到这种地步,境界就出来了。
王国维说,“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格调就不一样了,太美了,了不起,余秋雨先生!谢谢你带给我的这种不可言喻的美的享受,我愿意久久沉浸在这种晕乎晕乎的感觉中,这种迷醉的状态里!
作者在一种不疾不徐的、缓缓悠悠的语调中,介绍了很多部古典戏剧,当然多是文本层面上的,是所谓的剧本文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部: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三部可谓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作者认为,“汤显祖的《牡丹亭》不论是在中国戏剧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是第一等的成果。”“典雅的文词、悠扬的唱腔,真可谓美不胜收。”
作者认为,“《长生殿》采用的是一个被历代艺术家用熟了的题材。这种同题材的拥塞最容易埋没佳作,但《长生殿》却在对比中显示出了自己的高度。”
评价《桃花扇》时,作者引用了现代作家茅盾的一段话:“如果说,《桃花扇》是我国古典历史剧中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作品,怕也不算过分罢。”
还特别引用《桃花扇》中美到如许极致的一段: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读到这一段时,简直让人想尖叫!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转,心里又笑话自己没出息,“读书掉泪---替古人担忧”,但是作者选取的唱段的确很经典,是剧中的精华。
作者最后评价说,“总之,《桃花扇》可说是整个明清传奇发展史上的‘老成之作’”,“它组合成了一种恢宏的气概,恢宏中又笼罩着悲凉,恰似薄暮时分的古钟,嗡嗡锽锽。”
而此时,我仿佛顺着作者的指引,听到了那久远的钟声,似有时无,一声一声,撞击着我的心扉,那种历史的兴亡,人事的凋谢,无可挽回的逝去,都似乎在揪着我的心,早已泪水涟涟的我终于忍不住流下了不争气的泪!
作者最后讲到写作本书的使命时这样说,“中国传统的戏剧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订立过一分长达数百年的默契,这份默契又经过一次次修改。当代戏剧改革家的任务,就是寻找这份默契,理清数百年来的修改过程。这也是这部《中国戏剧史》的使命。“
《中国戏剧史》也就可以坦白自己的最终功能了:从一个美丽的角度提醒广大观众,我们是谁。”
我想,浅薄如我者,可能很难完全理解作者的初衷,也无法深味其中包蕴的深刻内涵,但是在阅读本书中,我的确如经历了一段难忘的“美的历程”,深深为中国古典戏剧之美所陶醉,而这,于我来说就已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