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体悟:从0到1的妙用,从1到0的智慧

体悟:从0到1的妙用,从1到0的智慧

作者: 苦行果 | 来源:发表于2021-01-09 23:33 被阅读0次

01|“二元对立”思维

一般事物都包含现象与本源两个层面,现象是个别的,有生有灭,本源则没有生灭。道家说“有与无”即显相的和未显相的。犹如“包装”和“物品”本身一样,但这两者并非分离,而是一体两面。

我们看问题若没有足够的深度往往观看不到本源,常以“有色眼镜”即虚妄二元对立思维去观察世界。即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世上本无事,带着“二元对立”的思维和观念就有问题了,如俗语说的“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之人”一样。我们一般人的存在就好像是制造麻烦的庸人,非要把任何没有区别的事物,一刀两断,分为好坏、对错、善恶、美丑等等,于是就有了“这”和“那”,“你”和“我”,以及“真实”与“虚假”等等区别。而“自我”就是这区别的结果,也是一个以美好的“自我”来抗拒当下这个满身缺陷和“麻烦”的自我。人的痛苦也就是这么产生的,让自己落入无尽苦海。

我们看问题内在的本源到外在的现象可以形象的用数字“0”和“1”来表达,而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就是由“0”和"1"构成的序列。某种程度上说从“0”到“1”或者从“1”到“0”往往都是一种哲学智慧的升华。这是为什么呢?

02|“0”的智慧

“0”是本源,是佛家的“空”:空性智慧;道家的“无”:“无为而无不为”;儒家的“仁”:“仁者无敌”;“0”是修行者的“清净心”,是《易经》的“阴”,也是身体消失的标识,即心的死亡;

“0”也是最高智慧:佛(觉者)、明(智慧)、禅(冥思)的智慧状态;

所以“0”代表虚无、空、无、仁、清净心和无染的极乐世界等等。

03|“1”的妙用

“1”是现象,是心念的状态:"一心一意,坚守如一”,是《易经》的“阳”,也是身体健康的标识,即心的出生。《地真》上说:“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

“1”也是我们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南怀瑾

“1”代表暗合道妙的“惟精惟一”,“知行合一”和高度的专注力;如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则如荀子说:“君子结於一也”;

从“1”到“100”是德,是物,是器,是势,也是众多烦恼!

04|从“0”到“1”妙用,从“1”到“0”的智慧

从“0”到“1”是合乎自然大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是什么?吃饭睡觉之间,吃饭感受到米粒的香味,不做睡觉的事。顺天然,符合人性,大道至简。有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从“0”到“1”也是世间法的创新途径:技术创新(如大疆无人机)、管理创新(如福特、精益生产、丰田生产等)、消费形态(如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使用好奇心改变世界的能力。正如彼得蒂尔 的《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从“0”到“1”,从“1”到“0”,是心的从死到生,从生到死,即我们每时每刻的起心动念无不经历了生死大关。但佛心是不死的佛性,观照如此即了脱生死,这便是佛家的生死观大智慧,而不是外在的身体死亡,心生恐惧;
对于性格犹豫的人来说,曾国藩曾经说过他的四大处世法则:“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不就是我们要从“0”到“1”再从“1”到“0”的不断调整状态吗?

古之圣贤君子,乃至现在的精英们每天的工作、生活、学习无不在“0”与“1”的转换状态中。当我们十分投入的时候保持“1”的状态,完全专注,不三心二意,不会想东想西,不会心猿意马,不会对过去执着与对未来的担心过虑,甚至焦虑不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顺应自然的状态,活在当下;

当我们处于没有工作的时候保持“0”的状态,是完全放松,是清空大脑,处于“空”“无”“静”等心纯无染的状态,即《金刚经》所说“心无所住”和曾国藩的“当时不杂”。

从“1”到“100”:某种意义上说是徒增烦恼,是妄念不断。我们说人生常做减法:“为道日损”即是从“100”到“1”,再到“0”。如老子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所以,我们要养成在心相续中从“0”到“1”转换的习惯,让我们无不在修行当中,在“行住坐卧”都保持这种状态。若存在第三种状态,即脱离了修道。荀子说:“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干事情比如完全投入,完全忘掉背景的噪音。

当我们习惯以“0”的智慧之眼去掉“有色眼镜”再来观看问题的本源时,会发觉自然世界本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若以没有分别心和清静心看待事物,便就进入一方净土中。 我们与人相处时,当告诫自己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以自己的习气去判断是非对错与善恶,不要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但凡多一些努力和理解,以道而行,做好自己,自利利他。因人贵有自知之明,任何事情都不能强求,但求之心必生得不到之烦恼。或许是时机未到,或许只欠东风,或许....一切来去无痕。

智者往往观觉本源和根本,也叫正确的见地,正知正见,八正道等等,而不是眼看事物表面现象。因为本源才是根本,才是真相、实相和真理。这表面大多是一种假象、虚妄、欺骗、谎言…是“自我”透过无明业障烦恼的滤镜看待这个世界,也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那这样的观点都是有误导性,或者说是偏见,尤其当遇到一些带有情绪或愤怒的人所阐述的观点的时候。有色眼镜越浓厚,那听了或学习了这种人表达的所得到只会偏见,愚见,错误见解。

这种人的“自我”是一种假设、决定、受干扰的见地,是一种误解,但是却被当成了自己正确的见解,它是幻象,是一种角度而不是全貌看待事物,犹如盲人摸象一样带着偏见。这种表象虚幻大多数人是无法识别的,甚至执着这种习惯和恶习,认为“眼见为实”才是真相和根本,还大笔投资和保护这种虚假“包装”,而不识本性,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人都是演员而已。

05|怎么才能提升认知?

唯一的方式就是教育与学习,可参考【 “家校共育”之求知篇:学问之道】

多遇善知识,多请教智者,多看圣贤智慧之书,多遍访名师求取真经,这才是真学问,以建立自己的正确的见地,再实证,再行愿,这也是修行之道。

(以上撰文为佛圣贤智慧经典的慈悲启发,如有违背祈请佛圣贤宽恕,感恩善知识)

相关文章

  • 体悟:从0到1的妙用,从1到0的智慧

    01|“二元对立”思维 一般事物都包含现象与本源两个层面,现象是个别的,有生有灭,本源则没有生灭。道家说“有与无”...

  • 从0到0,从0到1。

    昨天和一客户交流,听到这么一句话,我现在的阶段勉强算0到0的阶段,到那个1的阶段还没有看到,或者说并不知道那个1在...

  • 从0到1的智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个人 书中提到了很多公司的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会打趣的说到自己是偶然间获得了成功或...

  • 从0到1的智慧

    昨天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彼得.蒂尔《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感触颇深。 大多数人都是从竞争出发,从小父...

  • 从0到1的智慧…

    『记·念·读书笔记』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作者Peter Thiel:Paypal创始人,Faceb...

  • 从 0 到 1 认识从 0 到 1

    看了太多从 0 到 1 的标题了,总感觉那是在乱用流行的标题,记得这个标题是从阿里开始的,从 0 到 1 的书,活...

  • 从0到1的0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方法都一样,最朴素且又意想不到的方法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 从1到0,0到1。

    把经历过的一切事情都归零是件很难可以做到的事情,并不会像计算器那么简单。 有时候想,如果人的大脑能像机器那样多好,...

  • 从0到1

    【阅读感悟】 书名《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听了猫叔“更好的表达课”,发现自己太差劲了,做什么事都是三分热度,不...

  • 从0到1

    1第一层境界:企业只是制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要有原型,工业流水线可以让产品大量地复制生产出来。但产品有生命周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体悟:从0到1的妙用,从1到0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nh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