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标准的80后,小时候家里姊妹三个,父母忙于糊口已属不易,关于养孩子没能力也没精力,那时看来读书是跳出农门的不二法门,父母文化不高,却鼓励我们要读书,方式简单粗暴,鼓励方式就是看看人家孩子如何如何,我也并没有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一般,性格也内向还自卑,也是长大后才慢慢好些。
直到自己做了父母,开始明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老一辈的人不敲打不成才的方法已然过时,赏识教育显然更胜一筹。特别是孩子一天天长大,怎么看怎么欢喜,心想着以前人打骂打击简直违背母性,一个个成长瞬间,溢美之辞收都收不住,“宝贝,你真棒!”真是妈妈的好宝贝!心里决定,我要让孩子在我的赞扬得阳光下自信成长。
一岁半以后,孩子自主能力变强,事事要自己来,做不好时又耍脾气哭闹,三岁多的小侄女更是夸张,一点不如意就是撒泼打滚。我的表扬完全没了用武之地,自己的耐性给他们磨得快没了。
慢慢发现,其实很多父母有这样的问题,大点的孩子争强好胜,容易放弃,不得第一就不高兴等等问题。
表扬和鼓励孩子没有错,显然你是最棒的这类空洞单调的表扬,在孩子高兴时,成就感爆棚时,锦上添花。面对失败与挫折,一句你是最棒的!没啥卵用…那正确的表扬鼓励方式又是什么呢?
直到在自己个人学习中,知道两个概念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不同的心智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具有哪种心智在孩子三岁之前已可初见端倪。
成长型心智的孩子,乐于接受挑战,遇到困难也不放弃,而僵固型心智的孩子,害怕挑战,遇到困难会轻易放弃。
后来惊觉,原来以往的教育其实不经意间把孩子往僵固型思维上推了。
僵固型心智,常常倾向于证明自己,往往会采用短期结果导向或者他人标准,常常处于防卫或保护状态,最终是自我设限;
成长型心智,常常倾向于超越自己,往往会以自身进步为标准,常常处于尝试或探索状态,最终是自我解放。
回头反思以往的做法,很多时候是为了表扬而表扬,为了让孩子更高兴,只是满足了自己。而没有客观思考,如何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更好成长。很多时候,只是评价孩子,你真厉害等等,遇到挫折时也是轻描淡写,没关系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通过学习和实践,发现表扬和鼓励没那么简单,它就像是一根牵引绳,随时矫正孩子对世界和自己的客观认识,具备成长型思维。
正确表扬和鼓励他关键是,表扬努力,而不是天赋;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表扬成长,而不是表现。
总结下正确夸奖和鼓励孩子的具体方法,
1.关注行为和过程,夸奖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进而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
通过表扬和鼓励,更多的是引导作用,引导他关注做一件事的目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引导孩子与自己比较,不断挑战自己,具有做事的内在动力。
让孩子认识到,努力与遇到困难不是自己笨或放弃,而是知道,努力和困难 能让他们更聪明。
2.明确具体不空泛,不夸大,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判断和评价性语言。
首先,不直接评价和定性他们的品性和人格,因为那会让人很不舒服,同时显得不真诚。
你真是个好孩子!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你真是聪明的孩子!
这些评价可能会吓到他们,让他们感到不安,认为自己离一个好孩子差的还远呢,因此他可能会决定马上减轻自己的负担,有相反的行为来坦白。
同样这样的表扬,让他们会有思想包袱,不能容忍自己违背父母期望,进而以不尝试来保住自己的标签。
相反,具体描述性的表扬,更易于让孩子接受,对于很多问题也更有实质的帮助。
让孩子配合度更高,每次需要孩子做什么时,就在他配合时,描述细节,行为和对他人的影响等等,“我叫你你就过来了,表现得真棒,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
从心理 学上来讲,这是一条件训练的过程。一步步教导孩子回应你的指示。
3.表达要充满欢喜和赞赏,言辞中表达对孩子的努力,表示承认尊重和理解。
很多时候父母的表扬和肯定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给孩子冷漠感。
孩子开心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新搭的积木,一边低头在忙于自己的事,头也不抬,一句你真棒,打发孩子,孩子悻悻地离开。
孩子拼图拼不起,不开心一把推开不想玩时,父母格式化的说,没关系的,加油!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我们的表扬和鼓励,应该明确表明,我们很喜欢很欣赏他们的努力、帮助、工作、创造或成果。
表扬和鼓励技巧的实质不是学会如何表扬,或者是要不要贴标签,而是传达给孩子最初的价值判断标准,如何面对成功和进步,挫折和努力,自我价值和外部标准,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勇敢,努力,敢于挑战。
孩子总会长大,我们那些无数个不起眼的肯定和鼓励,虽然不能给孩子时时提供帮助,但那无数个肯定背后的初衷,却为垒搭起孩子最初的自信和勇气,在未来,去面对我们都无能为力的挑战与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