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本章承接第30章的主题继续讲“战争”。阅读《老子》的时候心中要有个概念,《老子》本来是不分章的,后人为了注解的需要才分的章。分章方便了阅读,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容易割裂文义。
关于经典分章的功过向来有争论。昭明太子分《金刚经》为三十二品,分得真是好。但是就有人说他因此下了地狱,现在还在地狱里呆着呢。不过我倒是觉得昭明太子功德无量,即便下地狱也是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初心去的。下地狱并不等于受苦啊,地藏菩萨也在地狱里,他老人家肯定不觉得苦。地狱里还有鬼王判官,一整套班子呢,昭明太子即便下了地狱也是地狱的文史馆工作,刀山火海这种事肯定跟他不沾边。
第31章的文义很直白,中心思想就是反战。中华文明的主色调之一就是反战的,就连靠战争吃饭的兵家也反战,比如《孙子兵法·谋攻篇》里就说: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经典是一面镜子,读经典的意义在于用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人生。因此,重要的不是搞清楚老子说什么(其实也搞不清楚),而是接着老子继续说。说什么呢?说自己。那么,这一章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启发呢?毕竟战争离我们太远了,军国大事业也轮不到咱们小老百姓插嘴。
如果把“兵”当成一个隐喻,想一想,在你的人际交往中,是否存在某种状态可以称得上“用兵状态”,如果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曾经进入过吗?你是怎么进去的?又是怎么出来的?
用兵状态通常这么几个特征:
1,目标专注而狭窄。一叶障目,不见其余。
2,拒绝灰色地带的可能,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3,大脑不再区分现实与想象,甚至屏蔽外界输入,自行运算,循环逻辑,直至宕机。
4,把局部的损失或风险放大到生死存亡的高度。理性思考被阻断,大脑的生存本能接管了一切。
一旦启动用兵状态,则进入到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中。就像战争一样,第一枪过后,战争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自动运行,进入战争的双方不再握有主动权。
如果在字面上很难理解用兵状态,不妨想想最近在游戏圈内发生的投毒事件,并且脑补一下事件发生的过程。作为旁观者的你,一定会感叹说,至于吗!多大的仇,要取人性命。但是进入用兵状态的当事人已然失去了退步旁观的能力。
事实上用不着到投毒的地步,任何激化矛盾的行为,或者任由矛盾激化而无所作为,都已经徘徊在了用兵状态的边缘。
用兵状态也不仅仅发生在人际关系中,有时候自己跟自己死掐,也是一种用兵状态。很多跳楼现象就是用兵状态自行演化的结果。
那么,对于用兵状态,老子给到我们什么教诲呢?主要有三条。
1,不得已而用之。警觉自己什么时候迫近了用兵状态。为自己设置一条红线。不主动挑起冲突,不主动激化冲突,不要任由冲突滑向不可收拾的地步。
2,恬淡为上。不好战也不怕战。如果不得已卷入了用兵状态,要看淡输赢。如上一章所说的,果而已: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目标达成了立刻收手。
3,胜而不美。卷入用兵状态已然是双输了,胜方只是输得少一些而已,有什么好美的呢。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占了便宜别卖乖,留一个将来见面的余地。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愿我们心中都能得到持久的平静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