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去哪里?

作者: 南土豆 | 来源:发表于2018-03-02 00:37 被阅读68次

      2018年  3月2日 星期五  阴

    余秋雨先生的《西域喀什》篇中有一句特值得深思的话“生命如果能够重来一次,我最希望投生何处?”读到这句话时,我为之一愣,以前三五个朋友在一起时,有人抛出这个问题,大家总是戏谑笑谈,从没有真正去思考过,或者换句话来说是不敢奢谈生命的重来。大凡谈及来生之人,要么是无知无为的愚者,要么是大智大勇的慧者。余老先生显然是后者,只有悟透今生所需的修为极高者才有勇气去谈及来生之所向。今生都昏昏噩噩,来世还能明明白白。

    死后去哪里?

      所以,我还是先弄明白今生的事。"生“谈何容易,曾无数次的叩问过自己活的意义,生命的搁浅,生命的去向,这是一个头痛的话题,一时半会答不上,说不明,参不透。

    那么就先谈谈死吧!只有正确地认识了死,才能正确认识生。如史铁生所言:“死是出生时就告诉你的一个事实,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件怎么耽搁也会来的事。"既然终究要来,又何必躲避。关于活着,死亡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开始认识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去思考生命,才会积极寻找燃起生命热情的东西并参与进去,来实践美丽的人生,寻找存在感,黑格尔说"存在即价值"。

    曾教过一个学生,非常害怕死亡,当钟表走一圈,他认为自己生命就缩短了一天,与死亡就靠近了一天。他非常害怕听到有关钟表的嘀嗒声。每天被死的恐惧包裹着,撕裂着,无法呼吸,甚至窒息。这学生从小就没受到过

    死亡教育,所以不懂死亡的意义,他知道害怕无用,却无法正确地认识死亡,认为死后什么也没有,甚至后人不知道有你这样一个人来过,叫什么名字,做了什么事,什么也没留下,空无一物地离开,越想越恐惧。我告诉他,既然害怕无用,为什么不做有用的事。他说:

    "什么是有用的事?"

    "你喜欢什么?"

    "没什么喜欢的,非要说一个的话,画画吧。但穷,画不起。"

    "不需要钱,每天画一幅给我看。”

    "画什么?"

    "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起啥画啥。"

    第二天,问他要画时,他没画,说没什么可画的。"

    "你讨厌谁?"

    "后妈。"

    "就画她。"

      他把画交我手上时,我哈哈大笑。问我笑啥,我说世间上有如此丑的女人?他也笑了。他天天画后妈,画了好久。有一天,他居然画了我,以漫画的形式,虽然依旧有点丑。我眼泪都笑出来。再后来,他开始画同学,画山水,画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我知道死亡的恐惧一点一点的,慢慢地沉淀成了一份兴趣,一份追求,一份信念。后来,他上了美术学院,也成为了一名老师。

      一份信念,可让人生活充盈起来,内心有追求,自然就活得神采飞扬,神清气爽,来不及想死的事就渡过了一天、一月、一年、一辈子……生死相依,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正因要死,所以活成生的样子。

      我们的民族是没有死亡教育的,其实可以理解,就连性教育都没有,还奢谈什么死亡教育,唉,我还能说什么,只能深深的叹息。更可悲的是有些人还避讳谈死,仿佛我们不谈论,死亡就不存在,不会发生。

    谈着谈着"向死而生"的话题好难,好深奥,好玄幻,不想谈了,也不知乱七八糟的讲了什么,感觉无病呻吟,有些难受。

    既然自己参悟得还不够透,思想的度不够深。就别装大家,吐点真情,说点简单的话。

    其实,当时我看到余老这句话时,没半点迟疑地想到"我死了,想葬在哪儿?”不是死了,去哪儿,飘向何处?是安葬的地方,不是灵魂的皈依。

    "德国墓园",一下子就在大脑里闪现。

    对,就去那儿。那是个怎样漂亮的的地方:

    德国墓园多建在黄金地段,比邻而建,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有根、无根的鲜花触目皆是。

    高大茁壮的苹果树结满累累果实;

    苹果树下,是一条条原木长凳。

    长凳边缘还发着亮光,

    这是人们常年光顾弄出来的"包浆"。

    德国人去墓园时,还常带着书,

    坐在长凳上,为死者诵读美丽的诗文。

    读到这里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死了后,就去这儿,决定啦。表情表情表情

    为什么想?当时到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理由?似乎没有理由。就是一种感觉,不能说,不能写,怕一写那感觉全没了。特别喜欢这种可爱的盲目性,这种非功利性的盲目,让心底里泛起一种迷糊的美感。

      那怕是谈到死这么严肃的问题,依然静谧而安适。后一经细想,找到了想去的初衷,徜徉于这样一个墓园,不仅没恐惧感,反而觉得,死去就像一次愉快的旅行:

    如去稻城看秋天,像去西湖断桥边漫步,如在夕阳下的海边拾贝壳……美美的、甜甜的、软软的、柔柔的、懒懒的,一如泰翁所言"去时如秋叶之静美"。

    想象孩子、孙子坐在长凳上,给我念现在写的这些东西,背着吉他为我弹《请记住我》这首喜欢的歌,送去我最钟情的百合花和太阳花,在墓前搁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路过的人也可以拾起而读之。他们总是恋恋不舍的离开,又心心念念的想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只是小小的想象一下,心里就舒适而安心开来!

      夏天的傍晚,吃完饭,孩子们下楼百米处拐弯就到了墓园,在那儿散散步,读读书,尝尝果、闻闻花香,心情好时摆谈摆谈,心情不好时,酒过三巡,外头“哗啦啦"的苦诉,里头的"直扑扑"的分担。里头外头,外头里头,大家互相过问,安慰一番,就分别回家睡觉,明天继续,就这样你无法忘记我,我不能忘记你,你活着我就在!那该是一件美妙的事。

    总之死了就想葬在这儿,没高深的理由,就如小姑娘喜欢公主裙一样,简单、美好、纯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死后去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ro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