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清景共琳琅(六)

作者: 芭蕉绿了 | 来源:发表于2017-08-04 19:56 被阅读165次

    1

    八月十五过中秋,家家户户庆团圆。在我国,中秋节可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这个节日 ,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八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天上月亮又大又圆,人们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后来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四时清景共琳琅(六)

    旧时过节十分讲究,各种礼数一应周全。中秋节的晚上祭拜月神,要在洁净的香案上摆上月饼和各色应季瓜果。全家人按长幼顺序,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的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全家所有人,不论在家的在外的,不多不少,人人有份儿。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民间在中秋多以月饼相赠,以月满饼圆,象征家家团圆,寓意吉祥美好。

    现在过节都没那么多讲究了。但吃还是主要的。月饼多是自家打的,馅儿大皮薄,鲜香可口,人们总觉得买的不如自家做的好吃。过节主要是过小孩子,小孩子们吃好穿好玩好,家里就平添许多喜庆。月饼不用说了,肯定吃够,苹果、梨子、橘子、石榴、柿子、大枣、核桃等时令佳果,也都集中在这段时间上市。自家买的,亲戚来时拿的,总能使小孩子大饱口福。

    四时清景共琳琅(六)

    中秋节本是秋收之后,人们庆丰收、乐团圆的节日。所以过节那天一大家子人是要在一起吃团圆饭的。团圆饭比较丰盛。在我们这里,秋茄子炖小鸡作为主菜,在桌上是少不了的。小鸡是一年刚长成的仔鸡,一二斤重,肉味极鲜美。秋天经了霜的茄子,和鸡汤一起用慢火一煨,鲜香爽口,风味浓郁。这道菜妈妈妈妈做了几十年,我们百吃不厌。地锅做的饭确实好吃。地锅豆腐炒鸡蛋,妈妈一直做到现在,每次回家,这道菜总是最先见了底。

    这些看似寻常的季节里,隐藏着家家户户平实温暖的小日子。


    2

    春朝花,秋夜月,是最能牵惹情思,动人心魂者。试想,假如晚上没有月亮,亘古长夜,人类的生活将会减去多少光彩。

    月是故乡明。该是小时候看到的月亮吧。人长大以后,心头总是常念旧时月色。乡村的夜晚,月门地确实亮,剔明的月光照彻天宇,山河大地沐浴在朗朗清辉之中。秋天的夜空,显得格外清晰明澈。天地间一片寥廓,华星秋月,分外清明。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既而乐之,行歌相答。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苏轼《后赤壁赋》

    小时候起夜。应当是下半夜,见西边斜月半窗,清光入扉。院子里月华如昼,一片清寂,只有蟋蟀在墙根下浅吟低唱。仰望天际,见耿耿秋河,沉沉夜月。下弦月很沉地垂挂在西北角的低空,已经够到了树梢,几乎快要掉下来的样子。月亮这样的面相是一个小孩子没见过的,心里有些怕,赶紧逃进屋子,钻进被窝里,心里还怦怦直跳。想起了课文上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不是就是月亮像睡倒的这个样子呢?月光还是静静地从西边的窗棂子里跳进来,枕边一片光明。

    有月亮的夜晚,往往是比较美好的,何况是在怡人的秋夜。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人间自是清景无限。一天的劳碌之后,吃过晚饭,一家人坐在一起,闲话家常。此时秋怀朗照,华屋月明,院子里的物什皆清晰可见。抬头望,那样沉静而新鲜的光辉,多么动人心弦。溶溶夜月,悄悄闲庭。月色多么好。微风过处,树影斑驳,铺满了大半个院子。

    星光熠熠,秋月朗照。中庭如水,清夜虫鸣。足踏明月,袖拢秋风。        好天良夜,古与今同。念兹在兹,旧时明月。万古如斯,思之泪堕。

    四时清景共琳琅(六)

    但是现在哪里还能寻得到纯正的月色呢?只有去到郊外。在月亮最大最圆的一个秋夜,我和孩爸一起带着望远镜到野外赏月。其实我们只是想寻找一下童年时的那片月色,童年时留在路面上的月迹。星月皎洁,明河在天。月亮正当头顶,大而圆,有明有暗,可以清晰地看见月亮里似乎有东西。天地间风露浩浩,田野下秋虫唧唧。披月华,沐清风,仰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想起那“江畔何人初见月”之句,心里有些惆怅,又似有些喜悦。

    在一片拆迁后的瓦砾堆上,孩爸手持望远镜向四野望了一会儿,便递给了我。我站上去,调着焦距,在里面只见到星空晃动,却没见到月亮。我刚问了句“怎么看不到呀”,突然,一个大如车轮的月亮一下子晃到眼前——哪里是大如车轮,简直比旧时的簸箩还要大啊。我吓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心里甚至有些恐慌——那么大的月亮,太吓人了!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月亮经验。当时想着:天上再好我都不能到天上去,我还是在人间吧。人间多好啊。


    3

    秋深了。时值暮秋,一年的光景,越来越走向岁月的深处。秋阳只在午时暖了一小会儿,便下去了。早晚寒凉,老人早早穿上了薄袄薄棉裤,小孩子们也都换上了厚厚的夹衣。

    俗话说,寒露不算寒,霜降变了天。天气新晴,是夜必霜。夜间,落了一场早霜。路边的枯草叶上、土块上,蒙上了一层毛茸茸的白色结晶。早起下地,眼见着昨儿个还一地碧绿的红芋叶,一夜之间全黑成了暗褐色。只有不怕霜冻的萝卜、白菜,还青枝绿叶地挺立着。

    门前空旷的场地上,地面上一层白,湿漉漉的。在深秋初阳柔柔的映射下,散发着熠熠的光芒。星期天或假期的早晨,我们常在空地上打羽毛球。奋力跃起,凌空挥拍,霜地上留下我们清晰而凌乱的脚印。

    四时清景共琳琅(六)

    “霜侵万木风入衣”。霜降节气一到,便觉阵阵寒意袭人,让人不由得添衣。古书上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表示霜降之后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降温。有人把霜降后落的第一场霜叫做“菊霜”,概因这东篱娇蕊于秋霜时节,仍能明媚鲜妍,凌霜盛放。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落叶》 隋  孔绍安 )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寒夜》元  揭傒斯)

    秋风入庭树,萧萧木叶下。霜降时节,树上的叶子已落了大半,黄叶铺了一地。疏枝霜叶之上,是远碧的晴空。帘卷西风,雁叫长空。偶步疏林,落叶随风作响,如诉其不胜秋寒者。晴初霜旦,日暮岁晚,看木叶摇落,感物谢岁微,令人不胜唏嘘感慨。

    四时清景共琳琅(六)

    几年前读台湾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书中她一直念念不忘朱光潜先生对她的深刻影响。其中有一个细节很令人动容,印象颇深。

    深秋时节,朱光潜先生邀一群学生去喝茶,看到院中厚厚的落叶,有个学生拿起扫帚就要帮先生扫,先生赶忙制止,“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到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为生动、深刻。”我想当时在场的学生肯定永远都会记得这句话,这种美感的启发简单直接而深入人心。

    踏秋林,赏秋景,闻秋声,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赏爱不尽。细节就是生活。又一个秋天就要来了。抽空到郊外去踩一踩落叶吧。重新感受一下那窸窸窣窣的细响。这层层落叶,祖先走过,铁蹄踏过,我们的童年曾在上面跑过。这声音穿越千年而来,沉淀为一种文化心理,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


    上一篇:四时清景共琳琅(五)

    【目录】最后的农业社会的生活,不能忘却的时代记忆(童年系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时清景共琳琅(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af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