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一个班级中我发现有些孩子特别爱学习,有些孩子则对学习提一起一丝一毫的兴趣,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研究我发现秘密就藏在“三区理论”里面。这个理论的创导者是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Noel M. Tichy ),诺尔·迪奇(Noel M. Tichy)是世界知名的领导力变革专家,"有效教学循环"理念的实践者。迪奇教授把知识额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套着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它们分别象征着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最内层的是“舒适区”(comfort zone)。在这个区域内是孩子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上次在“一万小时定律”里我们已经提过了要避免“低水平勤奋”。“低水平勤奋”就是指孩子在“舒适区”里一遍又一遍学着已经掌握了的技能或知识。这种方式可能会造成三种结结果。
[if !supportLists]1. [endif]让孩子短时间提升一点分数。遇到容易的试卷孩子因为刷了很多这类题型可以考取比较满意的分数。孩子觉得自己成功解决了所有问题。
[if !supportLists]2. [endif]孩子沉迷于游戏。孩子不断地被要求刷一些简单而类似的题目或者抄写同一个单词,孩子觉得自己没什么需要加强的,从而导致孩子失去了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身心刺激感。而游戏的设计却是层层通关、实时升级。孩子对此兴趣浓厚,就容易沉迷于游戏的世界。
[if !supportLists]3. [endif]偶尔孩子遇到考试的题目难度又比较大,孩子成绩一落千丈。父母却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问题就在于孩子总在“舒适区”刷题,而难度稍大的题型孩子没有做过,考试一紧张就全线崩溃。如果是平时做题,孩子遇到这类题型静下心来慢慢想其实又可以解决一部分,反而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最外层的是“恐慌区”(panic zone),l里面代表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孩子能力或者理解能力的内容。然而,许多父母为了追求高分,误以为补习的题目越难,孩子的收获越大,于是常常逼孩子去做一些超纲的题目,或者去上一些超出孩子现阶段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的课程,这就把孩子推进了“恐慌区”。“恐慌区”比“舒适区”更可怕。由于内容超纲,难度过大,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孩子屡试屡败,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觉得自己不管多么努力也不会变好。这样长久下去,孩子容易厌学,还会自暴自弃,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孩子健康的人格的养成。
因此,我们既不能把孩子赶进“恐慌区”提前学超难度的内容,也不能让孩子长久地待在“舒适区”持续地刷题、抄作业,这两种方法都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容。
真正有效的学区域是“学习区”。只有孩子处于“学习区”并在专业的老师或者称职教练的带领下,开展“针对性”的练习,他们才可以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并获得持续地进步。
研究发现:当人开始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是他已经熟悉和掌握的,就能达到最佳训练出错率(error rate)15%。也就是说,当孩子的学习内容只有15%时全新或者是未知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这个时候孩子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还会对学习入迷,科学家把这种自我感受叫作“心流”。
一个人如果想要在学习红达到心流的状态,那么这项学习的挑战性必须要和他当前的能力形成平衡。心流就像一个从左向上扬的管道,一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心流的状态,内心就会产生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这样学习就不在话下。他们甚至会觉得学习快乐无比。
参照这种模式,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引入适合他的能力的“学习区”,练习85%的旧内容、学习15%的新内容,这样孩子的勤奋和努力会呈现出最佳效果。
“三区理论”让我们意识到孩子需要在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区间里学习、练习和实践,所以当我们的孩子的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急着让孩子们去一遍遍刷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找出不足的地方去学习,更不要为他们报班,我们要想一想:我怎么做?我可以请谁有针对性地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怎么样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变得通畅而愉悦?
这也适用于其他技能的学习应用和选择上。如:“名校”“名班”成为了大家的追捧热潮,要知道当孩子的能力无法匹配排名靠前的学校或者班级时,孩子会进入“恐慌区”而备受煎熬,从而影响学习表现,成为没有自信的“差生”。要知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