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仁显王后逝世后,禧嫔势力崛起,南人党渐有抬头之势,西人党见此情景,急忙组织反扑,一场风雨似要到来。
01
在后宫中、位分高又有子嗣的妃嫔,除了禧嫔之外就是淑嫔,淑嫔依靠仁显王后上位,更是对王后复位有大功,所以理所应当是王后一党。
如今能和禧嫔一拼的也只有淑嫔,她和宁嫔一样,也不想看到禧嫔坐上后位,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她势必要拉禧嫔下马。
此时她的手里握有禧嫔的把柄,只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揭发禧嫔、就可以让她万劫不复。
这时宁嫔找上门来商议,她便把王后病重时期,禧嫔召巫师进宫做法的事,告诉了宁嫔。
宁嫔听说后,很是兴奋,他们正愁找不到禧嫔的把柄,现在就有现成的。
她随即向淑嫔许诺,只要让禧嫔倒台,西人党就会把他儿子延礽君推上世子之位。
有了这个承诺,淑嫔便放心的着手实施计划。
王上对于近来朝中尊崇禧嫔的风气,大为不满,如今后位虽然空缺,但并不代表他就要让禧嫔上位。
禧嫔凶狠善妒、毫无慈悲之心,如果让她登上国母之位,那才是国家的灾难。
02
淑嫔察觉出王上眷恋仁显王后,厌恶禧嫔之心,便派人四处散播禧嫔请巫师做法意图谋害仁显王后。
在一次王上看望延礽君,淑嫔提到仁显王后在世时,对延礽君的喜爱,并请求在仁显王后百日时,请巫师为大行王后作法。
提及王后、王上的心变的柔软和伤感,原来那些看起来在平常不过的日子,现在想来却是那么的遥远。
也许这就是命运,它把最宝贵的东西送到你身边,你却不以为意,毫不珍惜,等你在意,想要拥有的时候,他却早已收走,留下的只有遗憾和伤悲。
如今斯人已逝,她能做的只有怀念和感激,铭记她的美德,感恩她的付出,这样才不负这一场相遇。
对于淑嫔提及一事,王上自然是应允的,淑嫔一向敬重王后,曾经对王后有过大功,王后待淑嫔也一直很亲厚,他因此对淑嫔也高看一眼。
就在王上想派人去宫外请巫师时,延礽君提到听宫人说起禧嫔在宫内请巫师做法的事情。
淑嫔随即附和说道,既然禧嫔请了巫师,何不让巫师为王后做一场法事了。
王上本不愿意去见禧嫔,不过既然是为了王后,他倒不介意走这一趟。
03
就这样禧嫔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步入了淑嫔设计已久的圈套,也许她不是输给了仁显王后,而是输给了自己的贪欲。
彼时的禧嫔正在虔诚的祈求神灵,让自己重登后位,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一举动,给她招来了厄运,让她彻底步入深渊。
殿外宫人禀报王上驾临,惊醒了沉思中的禧嫔,她怎么也想不到王上会在这个时候到来。
她连忙让内殿的宫人收拾现场,隐匿做法的痕迹,没等收拾好王上就进来了,她只好镇定心神,装作惊喜的样子接驾。
王上看着稍显凌乱的内殿,疑窦丛生,询问禧嫔发生了何事,禧嫔遮掩并未正面回答,只是让宫人去准备吃食招待王上。
待王上问及巫师的事情,禧嫔脸色大变,连忙否认,看到禧嫔的反常,想到最近宫中的流言,王上越发觉着禧嫔有问题。
王上随即命人搜查内殿,果然不出所料,找到了做法祝祷之物,王上冷冷的质问禧嫔,让她说明缘由。
禧嫔强撑着说因为世子最近老是生病,为了祈求身体健康,才做的法事,禧嫔的借口拙劣,王上自然是不相信的。
04
禧嫔心里明白,她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死撑到底,只要王上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就定不了她的罪,况且她还有世子这一张王牌。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句话用在禧嫔身上在适合不过,在王上的威压之下,很快就有胆小的宫女,支撑不住说出了此场法事是为祈祷仁显王后早逝。
果然如此,听到意料之中的答案,王上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封锁禧嫔殿,把服侍禧嫔的宫人全部下狱,并下严令、一定要审问清楚诅咒王后的细节。
在王上的雷霆之怒下,手下的人办事效率极高,不到一会功夫,就呈上了相关案件的始末。
看着奏章上的文字,王上的手都是颤抖的,他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沉痛,原来从王后生病起,就有人用这样恶毒的方式诅咒她。
什么把麻雀、老鼠的尸体埋在地里,什么把诅咒过的衣服送进王后殿,这些肮脏的手段,竟然出自禧嫔之手,那个恶毒的女人当真是丧心病狂,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既然宽恕赢不来感恩,那就只能用刑罚让人牢记,犯了过错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分,不能因为血脉亲情而逃避罪责,这才是国家立法的根本。
05
王上下令让禧嫔自裁,旨意下达后、朝野哗然,要知道禧嫔既是世子生母,又是呼声最高的下一任王后,就这样赐死,未免太过儿戏。
许多朝臣纷纷请求暂缓处罚禧嫔,就连世子也为母求情,但王上通通置之不理,上次就是因为顾虑重重,才会放禧嫔一码。
结果却是为虎作伥,不仅没有平息事态,反而还害了王后,想到王后在生命最后一刻,心心念念的都是自己,他就更加自责、也更加痛恨禧嫔。
王上以雷厉风行的手段,用谋害国母的罪名,派人赐毒酒给禧嫔,在得知禧嫔不愿喝下后,不顾世子的苦苦相求和朝臣的劝阻,强硬的将毒酒灌入了禧嫔的口中。
一代传奇人物张禧嫔就这样香消玉殒,她和仁显王后也算是殊途同归,稍有不同的是,仁显王后留下的都是赞誉之声,而她却是背负了骂名。
禧嫔死后,南人党势力进一步被打压,西人党乘势追击,想劝王上废除禧嫔所生世子的分位,不过请求被王上驳回。
君主向来只看重权利平衡,赐死禧嫔免除西人党的后顾之忧,但又留下世子以掣肘,防止西人肆意做大架空君主,这才是君主的最终意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