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被一个男人圈粉。在这个抗战疫情的档口,他站出来了,报道一线的咨询,剖析海量数据,扑灭各方谣言。再看他这数十年经营的生活,写的书。我觉得找到了相同的声音。老白,似乎一直在荧屏里,不瘟不火却斗志昂扬,有深度也有力量。下面是他在同济大学演讲的原文,与大家共勉~
白岩松同济大学演讲《道德经》
白:大家这个热烈的掌声证明大家不仅喜欢新鲜事物,对古董也还会有兴趣。
主持人:现在我们把舞台交给白老师,由他来跟各位作分享。
白:今天想讲另一种古董,因为今天要讲《道德经》
,我刚才看迎面而来的是同心同德,为什么要讲《道德经》,从某种角度来说,你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哪个字?其实对于中国自身文化来说,“道”这个字太重要了,道德,道路,道理。请问还有比道德、道路、道理更大的东西吗?但是为什么都要冠以“道”?
其实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头,“道”字带有天然的几种意思,他是一种实际的存在,同时更重要的是道义为着一种天地间运行的规律,中国文化的某种本源性的东西,其实是道家和道教。
为什么?
孔子以一个晚辈的身份去见老子,结果回来的时候就一个感受:这是天上飞的龙啊。你看,孔子作为晚辈要给老子点个赞,,当然具有某种传说性。不过在马王堆出土了很多新的证据之后,学术界普遍认为老子大于孔子。
《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很有意思,九九八十一难。 当初写这个东西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见到台湾的陈鼓应教授,八十多的老爷子聊天,他一句话让我特别有触动,我觉得今天在座的同济同学应该有这种感受,他说:哎呦,现在人啊,获取知识太容易了,百度、谷歌,你不知道的任何事输入几个字马上就知道了。但是造成了现代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拥有知识,便拥有智慧,
错!接着老爷子跟我说了一句话:现代人多识少智,而我们的古人少识多智。
现代人都在低头看屏幕,古人可没有屏幕可看,,于是便仰望星空。我实在觉得太多年轻人,现在看屏幕的时间实在太多了。因此你以为你的无所不知,你不过获取知识而已。智慧呢?如果你没有发呆的时间,没有仰望星空的时间,上哪儿去获取智慧呢?
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他可以行万里路,但是去哪读万卷书呢?
接下来就在我30多岁时候,对我影响巨大的一句话:人越是无私,你得到的东西越多。我把它简读为:无私为大私。这涉及到人性的一个问题,你怎么去解读?也许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是人人都自私,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很糟糕。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在《道德经》里有这样的源头,强调了从“天长地久”这句话,它为什么长?它为什么久?因为它不自生,不为自己,而是为所有的事为了别人,但是最后它最长久,因此得出这个结论,因其无私才能成其私。
这个“私”,不是物质的那些概念,而是一种更大的个人的成就,就成就了自己,而不是在物质的层面上。
而现在对于我们很多年轻人来说,经常要么就是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认为我很牛,别人没戏。不会吧,大家智商差不多都进同济了。要么就认为不敢放大自己的感受,理解成别人的感受。我们经常会有一种错觉,觉得人分成好人坏人,如果你仔细的研究自己。首先想要以身观身的前提,是管自己。
我们经常有机会观自己。我经常喜欢发呆的时间,其实就是跟自己对话,跟很多先贤和有智慧的人对话。但是在做的各位还有多少发呆的机会呢?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手机不错,它让大家再也没有了无聊的时间,但是也消除了因无聊而诞生的伟大。
你只要有闲暇的时间了,在等别人或者等一件事,掏出手机马上让各种资讯和朋友圈都占有了,你从来不无聊,因此你也从来不发呆,你的脑海都被这些东西占据了,那它能生长什么呢?
其实谁都躲不开现代科技,但是你要与它保有一定的距离,否则的话你就会成为被现代科技所异化的东西。
我很怀念以前的岁月,虽然你不能够把它挽回回来。比如说在没有电话的时代,我们经常等人。因为你要到同学的家门口等人,有的时候他来有的时候不来,但是在等的过程中,你和朋友就会诞生很多有趣的游戏,或者讨论或者怎么样。发呆的时候是创意诞生的时刻。
我去年八月份去法国,巴黎城空了,因为一个月的全度假。法国人对这一个月的休假看的很重要,像一种法国法律,法国是当下这个世界最有创造力的国度。
法国人认为这种创造力与第一个:法国人认为这一个月的休假对人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命不仅消耗,也需要奖励。
第二个:这一个月的时间,让法国人面对心灵,仰望星空,发呆,想事情,有太多的肠燥是在这一个月看似闲散和停下脚步的过程中出生了。
当你工作是满负荷的时候,你是没有创造力的。为什么?你被眼前的东西全部吸引掉了。
接下来我们讨论讨论大家对《道德经的》误读,比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并不是治理国家就跟做一盘小菜,不对。
他的原意是:治,你做大的河鲜海鲜要刮鳞,开膛破肚,煮的时候要翻面。老子的原意是:治理大的国家就像做小海鲜一样,不开膛不破肚,不翻糖不折腾,要寻求某种质朴。
比如说老子倡导大智若愚,被现代人理解错了,把“愚”字理解错了,以为是厚黑学,要鼓励大智慧的人装傻。“愚”在老子的语言里指的是一种朴实纯粹的状态,像婴儿,老子一次一次把道比作水喝婴儿,因此这个愚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装傻,而是一种质朴,原生婴儿一样的状态。因此他觉得越有大智慧的人越应该有质朴。
说到把人分成几等,我发现这是一个大家都普遍会喜欢的这种游戏,都喜欢把人分成各种各样的等,我在中央电视台也是没有一张办公桌,连股级干部都不是的,永远本科的一个主持人,很多人让我去读研究生,读博士。我说:算了,您留一个本科试试,我就打算始终本科下去。我连本科都没有。
因此群众的分类,老子在《道德经》里这样分的:最优秀的人当他掌握了大的道理和认为这件事是对的,二话不说,听到了真理立即去行动,这是最好的人。有一本书《给加西亚的信,》接到了指令就是马上去完成,一定会到达目标,不管快还是慢,这是最上等的人。
中等的人,听到道理一边在做一边怀疑,将信将疑,若存若亡。是我们现实中很多人的一种心态,当老师告诉你这件事是对的,你一边做,一边怀疑,这老师靠谱呢?老师是跟老师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撞了多少回南墙才总结出来的。但是每一代人中间还会有相当大的比例的人一边去践行,另一方面在怀疑。
最糟糕的是听完这种好的道理就骂。
老子说:很好,不被骂的不是好道理。
老子把领导分成四类:最牛的领导是下面的人只是知道有他而已,没有很强的存在感,同济校长是谁啊?可口可乐领导是谁?但是只要拿出可口可乐这个名字,立马可以东山再起。
第二种是被人夸赞的,第三等领导是被别人畏惧的,最早干的领导是被人挤兑,吐槽的。
这是一种很深层次的管理艺术,并不是以天天刷存在感的方式来体现管理,而是化有形管理为无形管理。一切都仿佛在无形之中井然有序。
老子认为教育最高境界是无言之教。从《道德经》可以摘出很多很多财富,比如无言之教就是无私的最高明的一种教育。
他认为最高明的人是又聪明又勤奋。第二类的人聪明但是懒惰。
请注意,这个划分蛮有意思,把聪明放在前头,因为懒惰是可以改变的,毕竟是一种习惯。但是聪明带有某种天资性,我只要把习惯改过来就行了。
第三种人是愚蠢且懒惰。
他认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愚蠢但勤奋。很多年前我看到这个划分的时候,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撞击。因为人类历史上是很多愚蠢且勤奋造成的。
比如希特勒在二战时候对种族的屠杀,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想法,但是偏偏希特勒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敬业具有煽动性,最后把整个欧洲叫成这样,多少犹太人生命彻底消失,生命彻底消失。因此当一个愚蠢人且勤奋时候,思想很勤奋。希特勒是简单愚笨的人吗?不是,但是他的思想却是最愚蠢的境界。
老子认为一个世间最美好的时候,只要道在,一切都在。按照这种自然规律,维持人的本性,淳朴。
但是他说:当道不被尊重之后,人就要强调德了,但是当德不被尊重的时候,就要强调仁,仁一一消失时候,就得靠义气,江湖义气的东西,而义气消失的时候,社会就要维持最后的尊严:礼。
1985年我来北京上学,到处都是礼貌标语“您好,谢谢”,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竟然重新在一堆废墟中从“礼”中开始建起。这所以我们讲礼貌是对的,从另一方面理解,这一个社会处于一个不高的道德层面,有一个层层失去的过程。
《道德经》在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正值得相信的语言都不美,外表特美的语言不值得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知道的人不会什么都知道,而是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凿一口深井,反而什么都知道的人其实不知道什么。希望各位最开始时候,广播地去吸取很多的营养,但是到了一定年岁,做减法,打一口深井。
最后《道德经》讲:很多大道运行一定是把损有余而补不足,把世界多余的东西要拿走去补不足的地方,老子是慈善事业的奠基人,杀富济贫是物质上的杀富济贫。
《道德经》最开篇的朦胧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了结尾反而斩钉截铁,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14个字恰恰说明了老子《道德经》当中最重要的精髓或者老子《道德经》的道就在这14个字里边,恰恰破除了一种消极说法,为而不为是最好的为。
这难道不是一种方法论。天之道,做人借鉴的话是:你在群落中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遵循天之道,对所有的人有利,而不害人家。而你自己做事跟别人讲,不用去谈竞争这件事,因为老子很聪明的埋了伏笔,他说因为你不争,别人便没人能与你争,因此不是简单地一种不争,它也是一种路径与方法论。
当你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当作为一个老百姓过渡到一个公民,而这个公民的核心标准是:远方的人也是你的熟人,远方的事也与你有关。要去做利而不害的这一个。当你作为自己时候,一生永远的为,永不争。因你不争,变没人与你争,就不会有怨尤,当不争了就会静下来,静下来就会幸福。(这让我想起雍正的九子夺嫡,雍正不争,其实为最大的争;不为是最大的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