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里的腊八

作者: 紫陌欣妍 | 来源:发表于2022-01-16 18:32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堆糖网

    长这么大,我过了很多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但我从来没有过过腊八节。

    我生在南方一座小城,腊八这一天并不是什么非常重要的日子,所以大人们总是很少提,更不用说遵循一些传统的习俗了。

    我对腊八的了解,全部来自于语文书,并且还不是我自己读书时的课本,而是在当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之后,才开始接触了一些和腊八有关课文。

    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里出现的那首春节童谣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虽然各地的习俗并不是完全相同,但这首童谣里的大部分习俗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每次听着学生用充满童真的声音朗读,心里便涌上了过年的喜悦。

    六年级下册出现了两篇提及了腊八的课文。

    一篇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他记录了从腊八这天到元宵的北京,关于腊八主要介绍了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腊八这天居然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老舍先生不愧是文坛巨匠,寥寥数语,便将腊八蒜的模样展示出来了,哪怕我从来没有吃过甚至不喜欢吃蒜,也忍不住口舌生津了。

    另一篇则是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这篇文章就有趣了,通篇都在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眼巴巴地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那我饿了!”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文中像这样的对话描写随处可见,八儿那天真可爱、嘴馋焦急的形象一下子就跃然于纸上了。

    还有八儿对锅中一切的猜想: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明明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却仿佛被施了神奇的魔法,脑海中立马就浮现出了美妙的画面。

    一般人写这样的文章,必然会把吃腊八粥作为重头戏,沈从文先生却反其道而行,只是简单写了一家人吃完腊八粥时的样子,但通过前头对八儿等腊八粥的描写,谁敢说这腊八粥不好吃?

    我以前一直以为腊八粥名字的由来是这粥有八种材料,备课后才发现自己错了,是因为腊八这一天吃,所以才叫“腊八粥”,而熬粥的材料是远不止八种的,一般有大米、小米、薏米、莲子、红枣、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红豆、绿豆等),有的还会放沈从文先生文中提到的栗子。

    也是在备课时我才知道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有各种传说,有说是为了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有说是为了告诫世人勤劳(一对勤劳的夫妇去世后两个儿子好吃懒做,差点没饿死,在腊八这天把家里翻了个遍,最后总算找出了一些食材熬了一锅粥,两人从此改过自新,再也不敢偷懒了)。

    还有一个传说和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关,讲的是他小时候家中贫困,在财主家放牛,经常挨打受骂。有一次朱元璋被关进了柴屋里,三天三夜不给饭吃。朱元璋饿慌了,在一个老鼠洞里发现了一些米、红枣等,他就把这些全都煮在一起。等他当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突然又想起来这碗粥的味道,于是让御厨用各色五谷杂粮熬成粥进奉,大宴群臣。这一天正好是农历腊月初八,因而赐名为“腊八粥”。

    普通的腊八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变得精彩纷呈,而对于北方人来说,也是一个温暖的记号。

    对于我来说,则要感谢语文课本,不然我是绝对不会专门去了解腊八节的。也许明年的腊八,我也可以试着熬一锅腊八粥,在粥的香甜中,给孩子讲腊八粥的传说。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影评私房课
    第(19)篇1493字,累计36032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书里的腊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wf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