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42111/58add8c889ec2e7e.jpg)
文|苏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哪怕有很多人不看好《东京一年》这本书,我也会很坦然地说,我蛮喜欢这本书的。
虽然有人说就这样有些杂乱的文字,如果作者不是蒋方舟就不会出版了,也有人说蒋方舟靠着在东京一年的游记赚钱显得也太过廉价。
但是,我以为不是这样的。
在写作的时候,蒋方舟放下了自己,放下了自己是“蒋方舟”的身份,很单纯地,以一种十分坦诚的姿态去写在东京一年的经历,写自己的思考,写自己的困惑,其中喜好,透过文字,不难看出。
我慢慢发现,一个人的喜好是很难隐藏的,如同书中,蒋方舟有着无数次讲述去往美术馆的经历,和妈妈,和朋友,也不止一次地介绍自己喜欢的画。虽然我不懂画,但文字中蒋方舟对于画的热爱却完全可以看出来,没有半点文艺青年去美术馆装逼的样子。
她是单纯地去看,去感受,去了解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百度百科上搜蒋方舟,我们会看到“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几个字,很多时候,蒋方舟和韩寒一样,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我们可能不知道蒋方舟写过的文字,但肯定会知道她的经历,天才少女、青年作家的身份很早就成了她身上的标签,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别的东西,那些我们本该更加注意的东西。
看《圆桌派》,很多人不喜欢蒋方舟,也在她和老徐同台的时候拿这两个人做对比,也说她不如窦文涛、马爷、许子东等人,不喜欢的人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去证实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她。但我倒一直以为,这是她最为可爱的地方。
的确,在很多地方,她的确不如窦文涛等人,但生活阅历、人生经验在那放着呢,在她的这个年纪,她已经做得很好了,至少,比大多数人要好。
节目里,她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一个位置上,但不自卑,有着我们这些后辈该有的谦卑。从不争宠,也不极力于引人注意,但坐在那里,她可以做到很轻松地和窦文涛等人聊天,谈论自己的看法,适时地给出一个很新颖的角度。
我觉得,在节目里,在镜头里,能够保持这样的淡然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并非靠这个吃饭的人。也可能是因为自小的光环让她接触到很多陌生的人,见过大场面,所以才能很好地把握一个度,不张扬,但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光彩。
我一直以为我们很多人对这些年少成名的人太过严厉,在他们身上抱有好高的期望,稍有一些错误就大加指责,以为他们辜负了自己的期望,以至于我们总是在无视他们的努力,认为他们所得的一切都是天山掉下来的馅饼。
相较于普通人,他们的成功会容易一些,但是,相较于普通人,他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
而我之所以看《东京一年》,是因为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她说她是讨好型人格,之所以能够治愈是源于她在东京一年的经历,这就引起了我想要看这本书的欲望。
我喜欢旅行,喜欢到陌生的城市去,但从来都不知道一个城市为什么能够治愈一个人的“讨好型人格”。
看完这本书,我恍然明白其中原因。
在东京,蒋方舟只是蒋方舟,在异国他域,她的身上不再有那么多的标签,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很大一程度上随心所欲地活着,特别是隔绝社交网络以后,网上不论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都不能够再左右她的心情。
在这里,她终于能够抛下包袱,变成一个简单的人,不用刻意地去迎合其他人,讨好其他人,尽力让所有人都喜欢她。
慢慢地,也就治愈了她的“讨好型人格”,特别是在看了很多很多的书,经历了很多次思考以后,她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劣处,包容自己。
看电影《荒野生存》,男主人公放弃自己唾手可得的金钱财富地位,选择去寻找阿拉斯,一路流浪,这个选择固然和自己童年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为了寻找自我。
虽然最后的结局让人难过,理想主义者的结局令人唏嘘,但是还是感动了我,值得称赞的是,超级旅行者·亚历山大最终还是找到了自我,虽然是以生命为代价,太过惨烈。
可以说,东京一年的经历就好似亚历山大的流浪,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蒋方舟,可能我们这些旁观者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于当事人却未必如此。
旁观者清,有时候,旁观者未必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