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了几篇关于孔融的文章,当看到其因得罪曹操而被全家抄斩时心中不禁恻然,一时的口舌之利却招此横祸实非智者所为。
早年对孔融的了解是在小学课本上,“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课本上的故事往往只是节选的一个人的闪光点,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而要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却要了解他的一生。
孔融,字文举,孔子后裔,建安七子之一。观其一生,善文而不善政,恃才傲物,多有不合时宜之言论。性刚烈,喜饮酒,虽不至于醉生梦死,却每日都离不开杯中之物。为此,对曹操下达的禁酒令颇为不满,并公然反对,还大谈特淡酒之好处,对禁酒令视若罔闻,每日照样大宴宾朋,为其最后悲剧的下场埋下了伏笔。
孔融之文才可以算是一代文学大家,可其为人处事却与"大家"相去甚远,说其“高智商、低情商”一点儿也不为过。在他看来,与其性格相同,又有几分才气的人就是他的朋友。反之,他看不顺眼的就是他的敌人,其才华也充分体现在了攻击敌人的犀利言辞之中,让人见识了一个文人的可怕之处。
孔融做事,有的让今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其幕僚左承祖劝其结交袁绍或曹操,孔融不喜,便怒杀左承祖。听闻此事,总感觉杀的有些草率。幕僚也就是提供个参考意见,用与不用又不归他管,到头来却因意见不合领导心意而丢了性命,何其冤也!
还有一次,孔融路遇一人哭泣自己的亡父,只因其脸色不甚憔悴,便惹得孔融不喜,派人杀之。先不说路人做的对错与否,单就杀人一事而言,如此随意,路人何其悲也!
孔融对他人言行多有不忿,自己的言行又如何呢?
曾经袁谭攻北海,孔融故作镇定,每日府中读书,谈笑自若。最终城破,孔融连夜奔逃,自己逃出生天,妻儿却被袁谭所俘。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总逃脱不了抛妻弃子的嫌疑。
更有甚者,孔融曾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如此言语,在一个以孝治天下,父为子纲的古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离经叛道。更何况其竟出自孔子后裔,圣人子孙之口,实为不智也!
再有,曹丕纳甄夫人后,孔融曾言:“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知语出何典,便问孔融,而他却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堂堂一代大儒,却用臆造的"想当然"三字作为理由,满口胡说,还说的自以为有理。虽说其对曹操有所不满,也不至于胡扯,拿“莫须有”的事儿说事吧。
可叹,孔融最终祸从口出,让曹操拿住把柄,将其杀之。孔融之死,还累及妻儿,其儿死前一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流传至今,让人为其才华赞叹的同时也为其早逝不胜唏嘘!何以至此,其父之过也!
深入了解了孔融,我对其文采佩服的同时,也对其一些言论和一些事情的处理方法不敢苟同。
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孔融也应如此。我想,小学课本中关于孔融只选取其让梨的故事用于教学,可能多多少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
忍不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