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超市买单口处总看到特价水果,像两块钱一盒的橙子,接着第二天又买了特价的四块钱葡萄,买回来的时候就不太新鲜了,等吃完橙子,葡萄已经烂一大半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冲动消费让我忽略了时间成本。
同理,像蔬菜类(土豆,红薯,韭菜)、蛋挞皮等物品,放久了皆造成困扰。
书上说,价格低的物品人们往往容易不理智消费,喜欢及时满足。比如,商场打折,网上点优惠券啥的,而对于价格高的物品,时间线拉长点也没关系,比如,房子、车子有30年和31年优惠几百元两种选择,大部分人会选择有31年优惠几百元的那个。
仔细想想这样真的划得来吗?有的人为了省钱而省钱,每天坐公交地铁上班,买个小电瓶车,多睡会觉或者多加点班不是更好。
还有上面的一堆腐烂食物,搞个冰箱,短期内体现不了它的价值,长期算下来未必会亏本。
又或者是停止消费,适可而止,只买刚需并且能长期或短期常用上的,像保温杯、读书APP会员、书籍之类的。
还有,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也是充满着变化,比如,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工作效率快,很多时候做完了发现还有时间玩耍,等到老年的时候,这时精力体力下降,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变慢了,因此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过得好快。
除了年龄,人们对于在工作产能上的时间感知也不同,比如,互联网公司996和服务类物业公司保安、地铁安检。它们由于工作内容的差别,使得人们对时间的利用率上有高有低,有快有慢。
书上说,人们的职业效用与工资的关系是,刚开始一会工资大于能力,因为新员工刚入职,然后是逐渐适应环境,这时能力大于工资,再到中年体力和精力下降,这时工资大于能力,呈碗型状。
所以为了弥补员工由年功累积性工资制度造成的缺陷,就出现了绩效考核制度,所谓是能者居之。
总的来说,在时间维度上物品和人创造的现金流量(当前市场行情给出的经济水平),有高有低,也会长时间趋于稳定,而我们要做的是巩固自己的能力圈,凡事知足,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