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年初二早上,我从县城出发,转了五次车,耗费三个半小时,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祭祖和查看老宅。
01老宅往事
老宅是我家留在故乡的老房子,完整的一栋,有正房三间和旁边的偏房,修建于1968年。
当大人们用粘土筑墙时,4岁的我吹着哨子,欢快地围着房子的地基跑来跑去。房屋的墙体在大人们的挥汗如雨中越筑越高。
那时生活艰苦,筑土墙虽然是重体力活,却也不能做到让帮忙的亲戚们顿顿有肉吃。只有在筑完一层安装楼层柱和筑完二层土墙安装大梁这种庄重的时刻,才会把平时舍不得煮的腊肉煮上,再配上白酒或自家酿制的糯米酒,款待帮忙的亲戚们。
老宅修了正房两套六间,两侧各修了一间偏房作厨房用,一套供我的爷爷奶奶居住,一套供我们家居住。
我父亲常年在外面的地质队工作,平常只有在单位有车到家乡的城市釆购物资或办事情时顺便回家,另外的时候就只有在春节探亲才能回家。父亲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老宅修建的全部资金都是他一个人出的。
那时在农村修房,木匠就是设计师和工程师,设计活和木工活都是他一个人负责。所以木匠在农村属于有技术的能人,很受人尊敬。
帮我家建房的是一个刚刚学艺出师的年轻木匠,与我家有点亲戚关系。他在别处揽活,别人不相信他。父母亲却把修房的重任交给了他。所以,他干活很用心,很认真,很卖力。后来的事情证明,他的技术还是很过硬的。他修的房屋,在十里八乡口碑不错。我家的老宅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从修好至今,老宅在风雨中傲立53年,尽管受到几次地震的考验,至今屹立不倒。墙体稳定,屋顶的盖瓦完好如初,木柱和顶梁稳如磐石,瓦檐线依然一线笔直。
02老宅的变迁
我们兄弟姐妹共有5个,在父母亲的培养下先后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生活。1983年,村里实行包产到户,我家的水稻获得了大丰收,家里堆满了金黄色的稻谷。就在这一年,母亲和妹妹农转非到了父亲的地质队。老宅成为空宅,托老家的亲戚照看。
刚刚空置一两年时,小姑姑家想购买,当时出的价格是2千元,正好是一台20吋长虹彩色电视机的钱,其他的家庭成员都同意卖,只有我一个人坚决反对。父母亲最终采纳了我的意见,老宅被保留了下来。
在空置了十多年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年迈的父母亲从城市返回老家居住,老宅以完好的姿态,为他们提供了安身之所,使他们安详地度过了人生的晚年时光。父母亲在老家居住的每年春节,儿女们带着孙子孙女从远处近处赶回,老宅里杀鸡宰鸭煮腊肉,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绕梁,那是老宅最热闹最温暖最风光的几年。
添丁增口后,老宅原先的房间已经不够住。父母亲决定在老宅对面的空地上再建一排平房。兄弟姐妹们每家都出了一些钱,三间混凝土平房很快就建好了。此后,全家人过年再也不用为住发愁了。由于是承包修建,没有过几年,先后出现屋顶漏水、地基沉陷等问题,与历久弥坚的老宅相比,质量上的差距还是很大。
2007年2日4日,父亲突然辞世。我们都在上班,老宅只剩下母亲独自居住。我们时常回去看望她。2014年,母亲因突发疾病到城里治疗。之后的几年,母亲疾病频发,成为医院的常客,再也无法回老宅居住。2018年9月2日,被疾病和痛苦折磨了4年的母亲,在城里的医院突然去世,结束了她勤劳却了不起的一生。老宅至此彻底沦为空宅,委托表弟看守至今。
03老宅的未来
老宅是父母亲所建,兄弟姐妹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青少年时期。当我们一个个长大如小鸟离开它温暖的怀抱后,它如迟幕的父母亲,伫立在风雨里,承载着我们浓浓的乡愁,默默地等待我们回归。
我走进老宅,看见庭院内外干净整洁,刚刚过去的雨季并没有给它留下任何印记,老宅依旧完好。说明表弟的照看还是很用心的。毕竟无人居住,目之所及,尘垢堆积,显得有些萧条清冷。但我还是感觉到了它独特的暖意。当年父母亲在老宅中忙碌张罗、兄弟姐妹和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情景,一幕幕展现出来,一切显得那样清晰,就象昨天刚刚发生。我的心情顿时宁静下来,心中充满融融的亲情和暖意。
故乡的老宅,因主人已逝,无法办理房产证等所有权凭证。按照法律规定,它属于父母亲的遗产,以代际传承的方式归子女继承。我们这一代,已经成了真正的城市人,尽管年龄渐高,回去居住的可能性却不大。依旧只能托表弟照管,今后的前途实难预料。权宜之计是走一步看一步。我希望它能够留下来,因为,留下它就是留住了我们的乡愁,留住了家族的根。
离开故乡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人,就象一只只飘在天空中的风筝,不管飞得再高再远,都有一根线系着。这根线就是被我们称为对故乡日夜思念的乡愁,而老宅就是乡愁的物化体和代表。
从对往事的回忆中醒来,熟悉的老宅内外,再也听不到父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当父母亲都已仙逝,儿女们的生命便只剩归途!”。心情有些沉重,在堂屋叩拜列祖列宗后,我锁好老宅的大门,踏上返城的道路。故乡的老宅慢慢消失在车后。
故乡的老宅 老宅外景 老宅的大门 老宅庭院内景 历经风雨浸蚀依旧挺立的檐柱 新建平房锈蚀严重的窗户 锁好的老宅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