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诗人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表达个人志向和爱国情怀。这个诗人就是?屈原。1942年,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助话剧《屈原》抒发了一首关于风、雷、电的慷慨悲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屈原》感受那个时代的悲壮豪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
2.了解戏剧文学和本剧的舞台说明
3.初步分析文章结构
三、预习检测(希沃白板5 动画功能)
国殇( ) 靳尚( ) 诡谲( ) 商於( ) 脚镣( ) 徘徊( )伫立( )
睥睨( ) 雷霆( ) 稽首( ) 咆哮( ) 迸射( ) 污秽( ) 木梗( )
驰骋( ) 虐待( ) 瘦削( ) 镗镗鞳鞳( )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诡谲:狡诈,狡黠。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雷霆:1.雷暴;霹雳。2.比喻威力或怒气。
踌躇:犹豫。
俄顷:很短的时间。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四、走近作者、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郭沫若 】(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 《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背景介绍: 1942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突然袭击被强令开赴长江以北的皖南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一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之间的不可调和的斗争,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鞭挞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之情。课文是从剧本第五幕第二场中节选的,此时屈原被囚于东皇太一庙。
全剧分为五幕 : “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五、了解戏剧文学(此处借助希沃白板5 思维导图功能)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文字要求用极其简练,明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和推进剧情。
六、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分角色朗读,简要概括节选的两部分内容
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屈原的内心独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