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约架与打架(上)
约架,北京人亦称茬架,在一九六六年下半年比较时兴;到了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约架便到达鼎盛时期。随着文革高中老三届和初中老三届学生被送去上山下乡,约架之风虽然也有,但也着实消停了许多。
九区一号和兴化西里开始联手与别人约架了,除了彼此利益共同体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九区一号和兴化西里的应届小学六年级毕业生,肩并肩手挽手一起走进了与和平北路小学一墙之隔的地坛中学,成为一个战壕内共同战斗的战友。
文革期间的约架与打架,电影《老炮》和电视剧《血色浪漫》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然,反映文革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这两部电影和电视剧,还有诸如《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一大批影视作品。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谓彼此共同利益,并不是指电影《老炮》里演绎的富家子弟与贫民阶层爆发的约架。《老炮》这部电影把时间给辗转腾挪了,出现了跑车,出现了纪检委,出现了北京二环路飙车的情节,那肯定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事。大家就是看个热闹,也没有人追究历史的准确性问题。只能理解为一帮文革中的狂人都变成了老帮子,与新生一代富家子弟爆发了约架。
其实,约架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阶级的固化而衍生出来的矛盾,主要是两种:一是红卫兵内部的官二代红卫兵与来自贫民百姓家庭的红卫兵的矛盾冲突,比如西纠和东纠海纠的出现;二是大院子弟与胡同串子(指胡同中居住的贫民百姓)们的矛盾冲突。当然还有其他,比如大院子弟之间,比如胡同串子们之间,也有约架打架现象。这里就不提及了。
我用我十二岁年纪的眼睛,亲眼目睹了几场九区一号与兴化西里联手的约架打架过程,地点均在北土城和地坛公园。
八一八那天,刘某少奇和邓某小平都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与领袖一起接见红卫兵。八一八之后的三个多月,北京城内的文革运动如火如荼,热闹非凡。红卫兵以破四旧为目标,矛头还没有指向刘与邓;到了该年年底,运动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即红卫兵的矛头所向是以刘邓为首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一九六六年冬天,天气奇冷,冷得刺骨。和平里一带出现了游行队伍,也出现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大标语,刘某少奇邓某小平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终于被炮击。之后不久,顺带着刚刚从广东调到北京任中央文革副组长不长时间的陶某铸也被红卫兵砸烂了后头。从此刘邓陶三个字,成为一个文革中的专有词组,一直与打倒两个字相连,同时红色的大叉子异常明显地出现在三个姓氏的上面。一九六六年中央里面的事不好说,也不敢说。富于探究精神的我,从百度的搜索中把文革中很多问题都了解清楚了,却不敢在《简书》中写出来,因为《简书》似乎奉行着文革保护主义,谁提文革就封谁。索性就不写了。
此事,北京的红卫兵大致分为两路人马活动:
一路人马借大串连之机走出北京,在全国范围输出革命大闹革命。就连四川大邑县刘文彩老家宅院的被抢砸,就连山东曲阜孔大圣人大本营的被抢砸,还有全国的很多地方,甚至西藏和新疆,都有北京红卫兵的身影。
另一路人马就在北京这个地界上折腾,火烧英国领事馆,冲击团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给北京的街道该名称,开展革命的大批判大辩论和大革命。
第一路人马收获颇丰,很多历史古迹被火烧砸烂,很多省市自治区的文革烈火也被熊熊燃烧起来。但第二路人马就遇到了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造反的游戏规则问题。规则两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涵义,我在下面还要详细叙述。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治的红卫兵组织的监察机关 ——西纠和东纠便横空出世了。
西纠先于海纠和东纠出现,但北京城从未出现过宣纠崇纠朝纠丰纠等。至于北京城南的崇文宣武和城北的朝阳,则是北京东西两个地域的鄙视地带,君不见那个说法:东贵西富北贫南贱吗?
西纠海纠东纠为什么出现,红卫兵里面有牵扯到啥样的游戏规则?一言以蔽之,由于政治的需要,敢冲敢打的那一批高干子弟红卫兵,其父母成为革命对象,成为有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们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而出生在贫民百姓阶层的红卫兵可不管这一套,照样穷追猛打,把高干子弟红卫兵的父母们彻底打倒,并踏上一千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这就是红卫兵内部出现矛盾而让西纠和海纠东纠进行内部纠察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来简略地回顾一下历史。
北京清华附中红卫兵在圆明园诞生之后,迅速在社会上扩展开来,当时矛头所向并不是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是地富反坏右等五类分子。八一八之后,全国红卫兵走上街头大破四旧,冒着烟的火把、冲腾而上的烈火,成为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现象。此时,红卫兵内部并没有矛盾,高干子弟红卫兵与贫民百姓红卫兵平等相处,一起扫四旧,一起荡涤地富反坏右。
到了一九六六年底,红卫兵的矛头所向,已经是以刘邓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了。中央文革要员们告诉红卫兵小将:资产阶级分子就在党内,他们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如此一来,打击覆盖面那可就大了。解放十七年来,党和国家各个部门谁在当权?当然是老红军、老八路和白区地下工作者们,他们对革命是有功的。如果把这一大批人划入资产阶级司令部,那这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确实也够庞大的。
就红卫兵组织本身而言,少数人是官二代,他们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有在战争年代建立伟大功勋的父亲或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批基本都是当权派的子女;而多数人却是贫民百姓的子女,他们与官字没有一点关系。所以,要打倒有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前者是忧愁的,后者是高兴的。于是,红卫兵组织分裂了。在贫民百姓红卫兵向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发起一次次冲击时,官二代红卫兵不干了,我们要组织起一个类似工人纠察队那样的自治性组织,用以纠正贫民百姓的过火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西纠和海纠和东纠便诞生了。
文革运动中的高干子弟群体,特别是北京中学生中那部分十几岁的年青人,在文革初期的活动,从最先发起成立红卫兵组织的老红卫兵,到自认为是红卫兵中的优秀分子和中坚力量,组成首都红卫兵纠察队西城分队,简称西纠;随后组成首都红卫兵纠察队东城分队”,简称东纠;之后,组成首都红卫兵纠察队海淀分队,简称海纠。再到一九六六年十二月成立的首都中学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联动。
据说,西纠的大本营在西城区的育翔小学;海纠的大本营在海淀区的八一学校。但东纠的大本营在哪里?至今,还没有人提到过这个问题。有人说,东纠的大本营实际上就在九区一号。因为东纠筹备的主要人物是两个人,一个人是九区一号的周姓人,另一个人是兴化西里十号楼的魏姓人。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东城区的机关宿舍大院主要集中在安定门外的和平里,九区一号和化工部大院是比较有行业特色的大院,主要由煤炭部和化工部家属门居住其间。而兴化西里是比较另类的机关宿舍,它是由某个部或者某几个部占有某幢楼,然后分配给家属居住。
居住在九区一号、化工部大院和兴化西里中的干部子弟,当他们的父母被文革的狂涛冲击之时,他们也感觉到了危机感,他们也要学习西纠和海纠,联合起来建立组织,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于是,九区一号的周姓人和兴化西里的魏姓人走到了一起,联合东城区一些红卫兵组织的头头,成立起来了东纠。东纠的成立地点不详,但东纠活动的大本营在九区一号和兴化西里。这是别人告诉我的,我不能肯定。然而,我确实好几次看见这样的情景:穿着黄色蓝色衣服的年轻小伙子们,骑着黑色的自行车,摇着大转铃,组成浩浩荡荡的车流,从九区一号大门中涌出来,从兴化西里的楼群中涌出来,流淌去了不同的方向。
西纠东纠海纠成立之后,特别是一九六六年十二月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联动)成立后,约架之风此起彼伏。约架两方分别是官二代红卫兵和贫民百姓红卫兵。此时,工人和农民红卫兵还没有杀入北京城,北京的四九城内基本上就是北京的大学生中学生还有一部分小学生在疯狂地玩闹,约架主体大致也就是这部分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