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过年

作者: 喜欢小可爱ing | 来源:发表于2019-07-29 12:36 被阅读0次

      己亥春节已过,但心仍未拉扯回。

      春运,是年的产物。在中国的交通运输史上,每到特定的时间段,就会出现人流大迁徙的现象,如此盛景,实属罕见。归途舟车劳顿,人们扛着大包小包,历经千辛万苦,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中华民族是重情感的民族,人们情感有寄托,内心才会踏实安稳。燕子无论飞多远,仍旧会记得回家的路,人也不例外,回家过年团圆,是每一个人的共识与执念。

      小时候,过年很简单,就是期待着长辈们的红包、压岁钱与餐桌上的大鱼大肉。长大后,过年便是一家人团聚,与亲人互诉衷肠,享受年之乐趣,便觉幸福之至。

      我的家乡,三天有一次圩。年前的最后一次圩,我们这边有着“不去挤一挤,凑个热闹,就不算过年”的说法,所以每个人都要去赶年晚圩。小商小贩们在摊位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年货,品类繁多,琳琅满目,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年轻人们趁热闹集体出动,小汽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停满整个圩街。老人小孩手提着一袋袋购置的年货,唱着曲儿,满载而归。

    至爱过年

      过年是要包糍粑的。包糍粑之前,需要事先准备好芭蕉叶、冬叶(芭蕉叶、冬叶都是自己家里有种的,家门口或者后山上就有,无需去圩上买),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秤砣称好面粉与水的斤两,配成一定比例,放入大盆中,混合搅拌均匀,用双手反复揉、搓、捻、捏、推一阵子,做成松软、浓度、粘性适中的面团。拿一块面团,用木棒来回碾压,再放到手中,用手指按一按中部,使面团中部凹陷,在凹陷处用勺子放入适量花生、芝麻、绿豆、猪肉、甜薯等各种馅料,用其它部位的面团将馅料围包起来,再用芭蕉叶、冬叶包裹,最后还需在芭蕉叶、冬叶内侧均匀地涂上花生油,避免糍粑粘黏在叶子上,不便食用。包糍粑的整个过程中无需使用辅助模具,直接用手包就行,也无需用细长的绳子包绑起来,将芭蕉叶与冬叶卷成筒形就好。将包好的糍粑放入锅炉中,用块头大的荔枝树干当成柴火,先武火后文火,于沸腾着的咕噜咕噜冒泡的水中,煮上个把小时后,就可以大饱口福了。

    至爱过年

      我的家乡过年特产的名单里一定要有麻通,“小董麻通”也可以说是小有名气了。要制作麻通的话,用表皮湿润的面团在芝麻堆里滚上几滚,均匀地粘好黑芝麻或者白芝麻,再放到滚沸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就可以出锅了,操作简单,容易上手。麻通刚新鲜出油锅时,热气腾腾,香气扑鼻,酥脆至上,口感极佳,好吃极了!

    至爱过年

      爷爷认为龙飞凤舞地写春联,搬张长梯贴春联,是过年的情怀。在一撇一捺中,领会书法艺术与年味的美妙结合。今年过年,爷爷让我和他一起写春联,我写的时候,他在一旁耐心地指导我字的大小、笔划、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爷爷跟毛笔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当接过爷爷毛笔的那一刻,我知道,那意味着无形的责任与无声的传承。

      奶奶认为毕恭毕敬,是过年的姿态。奶奶懂得各种礼节,并且教授给我们。每到年三十,奶奶总会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明天是新年了,在新年里,不能打碎碗,不能乱说话,不能打架”。奶奶将所有的过年禁忌与注意事项给我们说了几遍,还嘱咐我们从初一到十五,每天晚上洗澡后,要给家里的神位上香。

      老人们时常说:“敬鬼神,尽人事,心存虔诚与敬畏,才能得到神灵的福佑”。不管灵验与否,灵魂早已有归宿,人们心存憧憬与向往,都是对生命与生活的尊重。我想,这就是人们的信仰吧!

      即便现在家里可以用电、用煤气烧水做饭,爸爸妈妈每次一回到家,还是会上山砍柴。在他们看来,准备柴火,是过年前必做的一道工序。生活不易,在外工作,起早贪黑,辛苦地赚取着每一块铜板,深深地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他们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作出表率,将勤俭持家的传统发扬光大。

      新年前夕,全家人一起打扫干净屋子的蜘蛛网,将一年的晦气扫去。妈妈、婶婶和奶奶在厨房里捣腾一个下午,准备丰盛兼具美好寓意的饭菜。除夕夜,全家人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既是对一年辛劳的总结犒劳,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餐桌上的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黑、白甘蔗寓意着“节节高”。大人们碰酒言欢,觥筹交错,猜拳猜码。小孩们喜爱饮料,争抢甜点。一家人有说有笑、共话家常、其乐融融的氛围,分外有味。屋里屋外,一派祥和景象,好不热闹!

      礼节性的话题时常在饭桌上提起,即便啰里啰嗦,仍会听进心中,我们知道,这些将会使人受益终生。每次吃饭前,年少的要叫年长的。吃饭时,年少的要给年长的盛饭,盛好之后要用双手递上,吃完之后要向还在用餐的人说:“慢慢吃”。重礼节,教礼仪,讲礼数,既是在发扬传统美德,也是在建设美好家风。

      吃饱喝足后,全家人在屋子里烧柴烤火。烧得红火的木炭,火花跳跃,暖手暖脚,更暖人心。爷爷、奶奶和妈妈会轮流讲故事,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爷爷和奶奶会讲过去的事情,拾取尘封的旧事记忆。知过去之艰辛,觉当下之幸福,定会倍加珍惜。

      烤火后,全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春晚的舞台,海纳百川,各种艺术形式,传统的、新兴的、民族的,无所不包。春晚既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也是各种民俗文化的荟萃。

      长辈们最喜欢歌舞节目了,载歌载舞,足够热闹喜庆。弟弟妹妹们事先在春晚节目单上做足功课,记下自己喜欢的明星出场时的节目与时间点。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品,它以现实的真实生活为取材,反映社会热点现实,影射各种行为现象。于各种形式的笑料中,融汇人生哲学、生活道理、经验教训,发人深省。记下令人印象深刻、使人捧腹大笑的金句良言,猜测春晚过后流行的语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节目间隙有明星派发红包,一放红包,便拼手速,拼网速,不停地、疯狂地刷手机,抢红包,参与全民摇红包运动。虽然几轮下来,直到活动结束,也没有抢到多少钱,但是大家聚在一起,氛围浓郁,分外热闹,还是非常欢乐的。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全家人一起登上楼顶,翘首共赏美景。把酒碰杯,相谈甚欢,笑容满面地比出剪刀手,拍摄一张全家福,这一番十足年味就值得细细品味与珍藏。

      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古人的智慧。与其它日子相比,把制作花费时间多、珍贵的食物献给年,尽显独特、与众不同,是我们对年的珍视。不管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年的本质内核是共通的,是一致的,我们过的都是幸福的中国年。

    至爱过年

      不管形式如何变迁,是全家出门旅游的过年新方式,还是在家烧香祭祖的旧传统,年内在的本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怎么过,在哪过,不重要,和谁过,才重要。毕竟我们是与家人一起过年的,家在,亲人在,过年的真心实意在,年就在。当亲情爱意从未离开,幸福有归宿,年的仪式感、厚重感就没有变。只要我们对年的情感还在内心深处埋藏,那年还是年,永远没有变。手机网络终究不能霸占我们的心灵空间,它终究不能使我们屈服,放下它,去拥抱亲人,才是年的根本意蕴所在。

      我们在怀念传统,我们也在享受当下;我们在一年又一年中等待,我们也在一年又一年中守望;我们在迎接崭新的开始,我们也在送别过去的老套。用心过年,用爱过年,年味便香远益清益浓!

      我喜欢过年,喜欢全家人一起忙里忙外,贴年画、贴福字、贴门神、剪窗花、贴春联、挂灯笼,一起烧烤,拍全家福,让福气满堂。喜欢点上蜡烛,插香,敬酒,上茶,祭拜果品,用纸钱卷成元宝的模样,祭拜缅怀祖先,祈求福佑。喜欢燃放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声响中捂住耳朵,送走旧的一年,赏烟花飞满天,一瞬间的美丽绽放,即便短暂,亦会永恒。

      年是千家万户门前挂上火红的灯笼,张灯结彩,神州大地灯火通明。年,是亲情的回归,是幸福的归宿。我爱它,爱得深沉!一年的守候虽然漫长,然而值得等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至爱过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fb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