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医生说我得了慢性拖延症。
强调“慢性”是为了突出,我的拖延症跟慢性过敏性鼻炎、慢性气管炎类似。言外之意,比拖延还拖延。
医生说,你这样的人还挺多的。嘱咐我先把下几次的诊断费交了。我说,凭什么,我才来了一次。医生说,因为你是“慢拖”,医院恐怕你们忘了交费。之前来一个“慢拖”,尾款拖了三年多才付。他的主治医生都转行了。
他又说:没有歧视的意思。
虽说如此,我还是听出了歧视。临走给我开了点处方药,说记得按时吃,他想了想说,你现在就吃一次吧,这样回去就能少吃一次了,谁让你是“慢拖”呢。
我说:管用吗。医生说:治标不治本,你加个微信群吧,这里都是跟你一样的“慢拖”,群主是医院的老师,你们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多互相鼓励。
一周后,群里的老师让我们气的退群了。
因为一个哥们愣是花了一个星期才看了三页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
他说:老师,我一看《自控力》就不自控了。老师气坏了。
后来的群主是个叫“莎莎”的女孩,她考研考了三年,今年终于考上了西部的二本。我们向她祝贺,莎莎说,我准备明天去取我的录取通知书,快递已经催了一周了。
莎莎是我们中恢复的最好的,她每天七点钟起床,自己做早饭,还去跑步。
莎莎说:相信大家也能做到。
我们纷纷发了“大拇指”的表情,然后又各忙各的了。
群里很多朋友其实都有正儿八经工作,有的还在读书。大家也不是没事忙。只是忙完工作,不知道自己该干嘛了。
比如五一好不容易放个假,群里同志大多就窝在家里躺着。双目发呆,形容枯槁。
很多人给自己立了flag:自学一门外语,学个乐器,读一本书,谈一段恋爱,精通一门运动,交个朋友.....都没有实现。
最尴尬的是,群里两个朋友刚说完:“先不聊了,我去读书啦”“嗯,要珍惜时间啦,一寸光阴一寸金。”五分钟后,他们就在王者峡谷邂逅了,于是加了个游戏好友。
群里最流行的音乐是《从前慢》,从前多好呀,车也慢,马也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时,一个重度慢拖跳出来抗议:我连爱一个人都觉得麻烦。他是国企文员,每天处理大量文件。爱吃汉堡和炸串,谈过一段两周的恋爱,分手让他觉得很愉快。
至于我,在医生建议下,给家里买个大钟。时针的跳动能够让我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不巧上个月电池没电了。我拖了一个月才换了新电池。
02
为什么会拖延?
我认为可能是竞争环境带来的。现在不是流行“鸡娃”一词吗。试问现在念到大学,读了研的朋友,哪个小时候没让鸡过。
我就记得我被鸡的很惨。上个厕所都要算着时间,争分夺秒,八分钟必须出来,除非是拉肚子。如厕的八分钟,我会读一篇《读者文摘》,或是听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早年一档介绍书的节目)。
那些日子一想起来,我就觉得生理上的不适。尽管我的心理早已过了叛逆期,我也知道勤学苦练对青少年习得“童子功”的必要。
可是我的身体很叛逆,它还是《海边的卡夫卡》里面那个想要离家出走的十五岁的少年,想放弃手上的一切,去远方,去流浪,当个很穷的波西米亚人。
其实我的大脑知道,远方并不美好,旅费那么贵,怎么住宿啊,房租怎么解决啊。
我们在“慢拖”群里做了个调研,发现大家大多都是脑力工作者,也就是古人说的“劳心”者,劳心者容易心累。这是慢拖的深层原因。
03
但是必须承认,慢拖不是个拿来炫耀的事,慢拖得治。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就是说,你在竞争环境里把别人PK掉了,只能说明你有力气,但是只有你战胜了自己,你才是个强人。
战胜慢拖,是成为强人的自我修炼。
经过我与拖友、医生深层交流,我总结了以下三点可能对你有用的建议:
第一,多运动。
运动能产生多巴胺,让你觉得快乐。运动也能让你更好地应身体的疲惫,好的身体是战胜拖延的基础。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时讲到,跑步让他有更多的精力写长篇,可以说,村上如果不跑步,就没有《1Q84》这样的巨无霸小说,他很可能往卡佛的方向走。虽然卡佛也不坏,但是中国读者还是读村上的多,读卡佛的少。从版税这块算,村上的跑步很值。
第二,培养一个可以坚持的爱好。
有个爱好很重要,领导最好有个爱好,这样有利于理解企业价值观。员工有个爱好也重要,它能帮助你抵抗工作带来的异化。
而且,很可能,生命到了最后,能陪你的也就是你的爱好了。你的工作,可能几年后让AI,或者年轻的猛人取代了,你的爱人,知音,也可能不懂你了。但是你的爱好,它不会背叛你。想想杨绛先生去世前还在读书,多幸福啊。
第三,从小事做起,别等deadline。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万别经常踩点干活,踩点干活最大的危害不是影响工作,而是会让你受到踩点的诱惑,你会不断试探踩点的边界。
下午六点的活,不拖到下午五点才动手,你就会不痛快。
我准备这个周末就把上面的三条打印下来贴在墙上,每天看几遍。愿我们都能脱离“拖延”的苦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