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1。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2。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疾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日心病;但钩无胃日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脾藏肌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日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日寄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3。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日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㑊安卧4。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5。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英,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日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注释】
1、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医家判断、调理病人的依据是以正常人——平人的特征为参照,以此特征参数为准,对病患者的各项身体特征,依循五脏阴阳变化对应天地四时阴阳变化之序,进行泻补调节,和一而已。
2、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为后天之本,聚天地万物之精而炼之,化五行之气以养五脏。五脏六腑生之本,神传无回,回则不传,乃失其机。无胃气,则后天之道绝,绝则死。
3、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此段将寸口切脉之法要阐述极为详尽。
4、解jiě 㑊yì:肢体困倦,筋骨懈怠,肌肉涣散无力。
5、是谓真脏见皆死:五脏者,隐于内而不可见也,和五脏之精而为血,和五脏之华而为气,故真脏不可见也。见则不和,不和则亡。
止一箴言
1、老子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中。”天地万物,数不胜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然天地万物皆尊道贵德,顺应自然,自然而然,其道不穷。医家:“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医家将正常人——处于健康状态的人,称之为平人。以平人之健康状态及其特征作为标准,作为判断、医治病患者的标准。这也与老子所言“道”之主旨相互印证,中正平和,阴阳相济,才是事物发展之正道。故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亦应如是,故医家以泻补之道以治病患。
2、医家曰:“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老子曰:“尊道贵德,顺应自然。顺则生,逆则亡。”天地万物皆遵循于道,行必合乎于道,合乎于道者生,不合乎于道者亡。人之生死皆存乎于道,行亦循乎于道。道者,天地万物之源也。阴阳者,道之动也。圣人者,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以动静之机,演阴阳之变,应四时之序,中正和一而已。
参考书目
1、李志敏 主编:《黄帝内经》,京华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译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止一 解读:《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学》,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