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武侠江湖读书古代文化
《西游记》和佛教的半毛钱关系(四)丨八戒好难,我只想戒怼

《西游记》和佛教的半毛钱关系(四)丨八戒好难,我只想戒怼

作者: 於意云何喵 | 来源:发表于2017-05-04 19:22 被阅读86次

    猪八戒大概是西游记里最“接地气”的人物。

    他赤裸裸的爱女色,天庭上尾行过女神,凡间里追求过村花,取经路上一口一个“女施主”叫得亲热。

    他是个十足的吃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喜得还吃斋素,若再吃荤酒,便是老拙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罄净!”老丈人不待见猪八戒,估计也是怕自己养猪破产。

    通天河陈庄的僮仆质疑八戒的吃货力,结果端了一碗米饭,八戒把饭碗晃一晃,就丢进嘴里了,惊得众童仆齐声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

    他嘴上厉害,但打妖怪的时候必定跟在大师兄后面,捡着小妖怪狠下钉耙;一旦出现危机,他就嚷嚷着“把行李分了各自散了吧,沙师弟回流沙河,我回高老庄”。

    猪八戒是这个满是神仙和妖怪的世界里,最接近凡人的角色。然而猪八戒却特别讨我们喜欢,因为他最像我们,而且我们只要比他好一点点,就能调侃他,嘲笑他,让自己开心。

    其实在取经的队伍里,唐僧的三个徒弟恰恰代表了佛家认为的人生三毒:贪、嗔、痴。

    孙悟空心高气傲,性躁易怒,是为“嗔”;沙僧毫无主见,懵懂盲从,是为“痴”;而猪八戒,就代表了凡夫的“贪”。

    何为“贪”?并非贪名贪钱贪色这么简单。

    佛教认为,人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欲望。

    所以这个范围很广,爱美食、听音乐、爱看美女都可以算“贪”。

    等等,如果这些都不能做的话,那人生岂不是太无聊了?

    其实欲望不是问题,对这些欲望执着才是问题。一旦人对顺的境界起贪爱,就非得到不可,否则就心不甘,情不愿,这就是“贪”造成的问题。

    比如有人经常说自己是重口味,无辣不欢,无肉不欢。不让他吃到类似口味的东西,他就觉得吃不香。

    其实本来口味淡的食物他也吃得很香,然而在尝过了一些重口的食物之后,他舌头每次都去追那种的刺激,就从口味变成了心瘾。这样的后果就是越吃越想吃油辣的东西,否则就解不得瘾。

    然而修行人更能做到没有心瘾,觉察力又比凡人强,餐餐青菜豆腐,也觉得很美味。

    八戒是哪八戒


    唐僧对猪悟能的要求非常低,只希望他能守“八戒”。

    一般佛弟子入门,都是要“三皈依,受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然而其实很多人对这五戒的含义并不清楚,或者有一些误解。

    不杀生戒

    这里有一个常见的错误认知。认为佛教里的“不杀生”就是不吃肉。其实出家人不食“荤”,是指葱蒜,以及类似有刺激性味道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助长人的欲望。

    佛家典籍没规定不能吃肉。小乘允许吃三“净肉;而印度,斯里兰卡,中国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僧侣,都允许吃肉。

    中国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萧衍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他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几次偷跑出去想出家。

    因为一般人杀生,都是为了吃肉,所以他干脆提倡全国吃素,并禁止和尚食肉,这样就更少人犯杀戒。他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佛家认为众生平等,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欲望,去杀害别的生命。而且长期素食的人,会感觉身心清明,心境也淡泊一些。

    很多人经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记心中”,这是口头上讨便宜。癫僧如济公者,是他有道行,他能吃酒肉,然而却传说他吃下一只烧鸽后,就能变出一只活鸽子。你能做到吗?

    至于《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只是借出家人的身份躲避官司,谈不上皈依佛门。武松在征讨方腊后心灰意冷,在杭州六和塔出家倒是真皈依,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不偷盗戒

    并不单指不做小偷,而是不应该取不属于自己的不义之财。

    社会上的偷盗很多是间接的,无形的。以《人民的名义》敛财是偷盗,利用自己的位置为自己和亲友谋得不公平的待遇,也是偷盗。

    偷,是对利益太过执着,增长大贪心,所以要戒。

    不淫邪戒

    修行的人不是每个都出家,很多是在家的居士,有男女之情,有婚姻家庭。“不淫邪”主要是指有悖道德的男女性关系。

    比如白百何和陈羽凡早就协议离婚,所以白百何和谁恋爱都是合理的;而王宝强的老婆出轨,就是不道德的事情。

    从这些明星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爱情“是个多么不稳固的存在。正所谓一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太正常了。

    不妄语戒

    不妄语不仅仅指不说谎,其实还包括不要在背后说人是非,不要以口舌挑拨离间,不要吹牛夸口等。中国人说“祸从口出“,所以这个戒律其实是避免修行人造口业。

    现在的传媒超级发达,我认为“口业“并不只是指说话了,很多新媒体运营的人为了商业利益,靠造谣、煽动、吹牛、夸大事实等方法增加流量,也许应该反思一下,这算不算一种作恶,这样做值得吗。

    不饮酒戒

    酒喝多了会乱人的心性,而且容易上瘾,所以佛家戒酒。现实中很多人酒量很好,喝醉了也不闹事,这很好。但多数人做不到,佛家的戒律是防止大多数人造业的,所以这么规定。

    这一戒其实是戒除会让人心性迷失,上瘾的东西,所以大麻、毒品、致幻蘑菇等也算。

    其它三戒

    除次基本“五戒“之外,其它”三戒“是: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其实说白了,这三戒都是避免出家人过多的享乐。

    别说不眠坐华丽之床,过去戒律森严的寺庙里都是早上四五点钟听鼓声起床,诵经做早课。

    每天的生活除了打坐参禅就是出坡劳动,娱乐活动是不允许的,时刻保持警觉,不得“放逸“。

    每天吃饭不叫饭,叫“药石“,意思是并非嘴巴舌头想吃,而是身体需要,要当做必须的”药“一样吃下去。

    能做的最好午饭后就不吃东西,修行带点饿最好。而且吃前和吃后都要诵经,思”施主一粒饭,大如须弥山“的功德。

    戒律有什么意义


    佛家认为,戒律是对人的一种保护。

    佛家的思想体系非常庞大而复杂,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明白的。

    所以需要“戒“作为一种束缚,让修行人先停止造业。就像减肥教练把复杂的营养学知识传达给你太慢,干脆规定你每天的卡路里摄入,是一个道理。

    佛家认为因为“戒“的辅助效果,更容易培养出”定“。还是以减肥为例,如果你长时间少食多餐,把贪嘴的毛病改了,慢慢自己就有克制力了,更能专注在运动上了。

    而“定”能生“慧“,也就是定力,可以开发人的智慧,有助于开悟。就像是如果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自己更明白自己的身体需要了,就能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了,甚至心智都提升了。

    其实“八戒”真的很基础,真正要出家当和尚,男众要受比丘戒,有250条戒律;女众要受比丘尼戒,有348条戒律。(至于为什么女众比男众多,主要是因为生理差别)

    当一个货真价实的出家人,真的不容易。虽然现在什么样的出家人都有,但想想过去的高僧大德的坚毅,如玄奘大师西行,虚云大师三步一扣朝拜五台山,没有戒律培养出的毅力,是做不到的。

    我要戒怼,你呢

    戒律是一种心理规范。如果一个和尚下山,偷偷啃了个鸡腿,又有谁知道呢?也不会有佛祖神灵降下雷电来劈他。

    然而他自己知道,因果的法则也在。所以“受戒”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想“戒”;自己给自己一种自律的法则,让自己成长。

    之前看到一个作家王路写自己的“不晚归戒”,净慧大师写过“口头禅戒”,我们普通人其实也经常想“戒”,比如“不晚睡”,“不刷圈”,区别就在于你能以怎样的心理仪式,去重视这个规范。

    我个人没有受五戒,但我毛病太多了。之前和朋友聊天,有了如下对话:

    我突然意识到,我说话真的是口无遮拦,无论是社交圈和日常生活。

    “怼人”要么就是觉得自己高明,要么就是对别人不屑一顾,都是自我意识太强现,是人的慢心。

    所以今天开始,我决定“戒怼”。

    你要戒什么呢?

    第一时间看《西游记与佛教》系列,请订阅我的简书号或公众号【於意云何喵】,下篇说我最敬佩的三藏法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游记》和佛教的半毛钱关系(四)丨八戒好难,我只想戒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yd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