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我们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生活中会被哪些“免费”牵着鼻子走?免费跟收费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
丹·艾瑞里曾经设计过一个实验在大街上卖巧克力,他卖的巧克力一种质量稍微好一些,15美分一块,另一种质量一般,1美分一块,规定每人限购一块巧克力。结果,73%的人选了比较好的巧克力,27%的人选了比较便宜的巧克力。说明大家比较注重巧克力的质量,愿意多花钱买好的巧克力。
然后他又做了一轮实验,同时给两种巧克力降价1美分。这时,69%的人都选了免费的巧克力,只有31%的人选了质量比较好的巧克力。
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人在选择市场上两个不同商品的时候,会根据成本收益比来选择。但是要是按照传统经济学的想法去套刚才的实验根本套不上,因为降价前后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收益比基本没有变化。
降价前人们宁愿多花14美分去买一块更好吃的巧克力,表现出来的是为了拿到一块好吃的巧克力并不太在乎多付的14美分。但是按照这个理论模型永远分析不出后半部分实验的结果,两种巧克力同时降了一分钱,结果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逆转。
丹·艾瑞里做了好多次这个实验,这个便宜的巧克力从四分降到三分、从三分降到两分、从两分将得一分,所有的情况都符合传统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比,就唯独是从一分降到零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了免费的。
所以收费跟免费有最根本的区别,即便是只差一分钱。
比如超市常有买一赠一的活动,可能你只是想买双袜子,结果活动是买拖鞋送袜子,可能最终你就买了一双拖鞋。为了得到免费的袜子,我们通常不太考虑是不是真的需要拖鞋。这就反映了“免费”的一个巨大作用。
为什么我们见到免费的东西就这么一往无前呢?
丹·艾瑞里认为原因是趋利避害,大多数的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免费得到的东西就会让我们忘记不利的一面。人类本能地会惧怕损失,如果我们选择一种免费的商品,就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所以拿免费的商品才会这么被人们所接受。哪怕是非常理性的人也会上“免费”的当。
假如有两张用于淘宝买购物的优惠卷,一张是免费的价值10元的优惠卷,另一张是7块钱的价值20的优惠卷,给一分钟选择时间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立刻要那张免费的代金券,因为这符合人性,能不掏钱就不掏钱,但实际上7块钱的那张优惠卷更优惠。
亚马逊上经常出一种促销方案,买够多少额度的书免运费,所以很多人买东西的额度明明还不够减免运费,但是为了凑够额度就多买一本压根不需要的书。对亚马逊来说这个策略就撬动了流量。亚马逊在法国就玩不转,因为采用的是另一种促销方式,买书到一定额度之后运费会减免到非常低。非常低的运费和免运费就带来的效果截然不同,亚马逊总部也在法国免运费后,法国的销量猛增。
这些例子说明被免费误导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丹·艾瑞里虽然是个行为经济学家,他自己也会犯这些错误,比如他想买一辆丰田的suv,后来被一辆奥迪车吸引了眼球,因为奥迪搞了一个活动,买车前三年免费换机油。
其实那辆奥迪车并不是合适丹·艾瑞里的需求,但就是这个免费机油的活动啊,把他吸引了。但是他买完之后就后悔了,因为开车接送孩子平均一年半才换一次机油,三年下来免费换机油,也不过节省150美元。
所以再聪明的人碰到免费的时候也很难保持理智,但是丹·艾瑞里觉得反着用这个策略,引导大家做正面的事价值还挺大的。这件事应该用在政府鼓励大家开电动车上,因为特斯拉是电动的所以上牌特别快,即便是这样,大部分人宁可摇号去买机动车也不优先买电动车。
政府需要做更多的让利和引导,需要把税费压低、手续继续简化。丹·艾瑞里建议可以把相关的税费手续完全免费,可能就因为这一点小便宜所有人都把它当成一个替代的出行手段,相比政府在媒体上宣传引导效果会更好。
我们可以把“免费”这个话题延伸到社会规范上。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两种不同的实践,一种实践的是由社会规范主导的,另外一种是由市场规范主导的。在社会规范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是一个友好的关系,它是一种友好的不求回报的事情,做事的出发点就是从免费的角度出发的,付出了也不求回报。
市场规范主导的实践就不一样了,不可能存在纯粹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十分清楚的,大家都是靠利益连接在一起的。这就是从免费衍生出来的两种不同的规范。
遗憾的是身边的好多人把这两种规则完全用反了。在亲人朋友身上过分去计较利益,而在应该划清界限不含糊的关系面前又去称兄道弟,这就导致角色混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的错位在恋爱里面也是经常见的,比如一个男生第一次请女生出去吃饭、看电影都是男生付的钱,第二次、第三次也一样,但是两人实质性的关系并没有进展,男孩有些失望了,所以第四次约会的时候他就想暗示女孩自己付出的够多了,想让女孩表示一下。但是女孩都会感觉很不爽,甚至有可能破口大骂,这就是因为男生把市场规范跟社会规范的用法搞混了,在恋爱关系下花钱就可以要求女生满足自己。
这些错误对于很多高智商、高学历、非常专业的人士来说也经常犯,比如美国的一个退休人员的工会需要请律师当顾问,公会代表想用非常低的价格请律师,但是律师拒绝了。后来有人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他问愿不愿意为这些需要帮助的退休老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结果大部分律师就同意了。
因为为退休老人提供免费的服务是一个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事,对律师来说就激发起心中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社会规范层面的东西,而给律师钱就属于在市场规范的体系里。
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区分还对管理有很多帮助,比如一个以色列的托儿所总是早早下课后家长不来接孩子回家,就导致孩子长期滞留在托儿所,后来托儿所规定谁迟到谁交罚款,但是并没有制止家长的迟到。
因为原本迟到家长会觉得内疚,一旦实施了罚款就是市场规范了,在市场规范的规则下,迟到了付钱就可以,所以迟到的现象更严重了。托儿所意识到罚款不解决问题就给取消掉了,然后用传统的社会规范去约束大家,但是家长仍然大量地迟到。
这就是因为一旦社会规范跟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了之后就很难再发挥作用了,即便把市场规范拿掉,社会规范可能也回不来了。所以要非常谨慎的用市场规范去替代社会规范。
如果用社会规范去替代市场规范可不可以呢?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是要尽量的少用市场规范的方式,需要想办法建立起一套社会规范的原则,公司希望员工把公司的事儿当成自个儿的事儿。
所以企业的管理者整体都在往社会规范的方向去调整,比如互联网行业都号称弹性工作制度,意思就是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也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生活和工作是没有边界的。
这套东西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员工和老板更像一个社会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会比较高。《重新定义公司》这本书讲谷歌给员工的福利特别丰厚,几乎吃喝玩乐一条龙,它就是为了创造一种特别友善的氛围,突出公司管理强调的是社会规范而不是市场规范,只有这种情况下员工才可能对一家公司有忠诚。
所以现代企业管理是往社会规范的方向调整的,刻意跟市场规范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从过节发福利这事情来说,公司完全可以给员工发现金,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是宁可发礼物也不发钱,因为发钱其实是在提醒这是一种市场规范,发礼物就不同了,礼轻情意重。
把市场规范改成社会规范也有不好的方面,比如公司形式不好的时候按市场规范走裁员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但是按社会规范的方向走,裁员的过程会非常痛苦,平时和所有员工的关系都很好,到了危难的时候牺牲谁都不合适。
关于“免费”讲了两部分,一部分讲“免费会误导我们”,另一部分延伸到了“社会规范跟市场规范”,讲清楚了什么时候用免费的策略是更好的。
(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