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深深地被其中的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所吸引,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其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犹如一部经典的传奇电影历历在目,印象最深的便是刘畴西指挥的谭家桥战斗。
此役是由原红七军和红十军合编后的第一仗,刘畴西任军团长,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指挥不当所致,轻敌、太过自信,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战前的部署上,刘未听原红军七军军团长,现任十九师师长寻淮州和十军团参谋长粟裕的建议,就显得很遗憾了,粟裕不愧为我党出色的高级将领,此次战败及后续的撤退,粟裕曾两次谏言,但均未被采纳,其一,粟建议刘将野战丰富,战斗作风顽强的十九师放在主攻位置上,以替代掉才组建一年,缺乏野战经验的二十、二十一师;其二,谭家桥战斗失利,部队在撤退时,敌情已十分危急,粟裕坚决要求部队不能停留,连夜行动,突破敌人的封锁线,但刘优柔寡断,觉得部队站脚未稳,人员已十分疲惫,当晚不能再走,岂不知,军情如火,你疲劳,敌人不会疲劳,一鼓作气是打仗的必要条件,何况对手是蒋军中的佼佼者王耀武,粟裕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万般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得到方志敏的首肯。粟裕率领先头部队先走,当夜就冲出了敌人的封锁线,躲过一劫。
此役导致新编红十军团几乎全军覆没,部队高级指挥员寻淮州战死,刘本人及方志敏、胡天桃等被俘,英勇就义,这不能不说是一次血的历史教训!
这些教训少吗?历史上不乏其例。
战国时期,赵国在长平一役,纸上谈兵的赵括在回军救援时被秦军围困,情况万分危机。他若清醒,应该积极联络后营夹击敌人,拼全力迅速冲破包围,摆脱被截的局面,到达后营会合后而坚守,然后,他却选择了就地扎营,束手待援,致使秦军的包围,逐渐加强,给了强敌更充裕的时间,将几十万人马引上了万劫不复的死境,注意,此时也出现过向粟裕式的人物,上党守将冯亭,冯亭眼见主帅要扎营,曾劝道:“军气用锐,今战兵虽失利,苟能力战;尚可脱归本营,并力拒敌;若在此安营,腹背受敌,将来不可复出”,赵括拒不采纳这一建议,导致几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指挥这场战役的秦军主师正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将领之一白起。
《三国演义》这部书家喻户晓,《失街亭》是其中的名篇,刚愎自用的马谡因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街亭失手而被孔明问斩,但在战前,马的身边有一位粟裕式的人物王平,很可惜,以马谡的个性就是瞧不上这样的人物,“吾素读兵,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也”称王平为女子之见,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历史,何其相似也!
赵括之父赵奢曾言:夫兵者,死地,战战兢兢;博咨于众,犹惧有疑虑,而括易言之;若得兵权,必果以自用,忠谋善策。无由而入,其败必矣!
“博咨于众,犹俱有遗虑”何其谨慎!
干事情,思想上引起重视,具体实施要认真,另外,还要敞开胸怀,广开言路,“博咨于众”,尤其要重视像粟裕这些人的意见,避免重大损失。
希望历史的悲剧,不要重演!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有些人轻率决断,从本质上而言,一脉相承的事件屡见不鲜:市政工程中道路的“拉链”工程,投入巨资盖好的高楼并未投入使用却实行爆破,重现当年战争画面,像炸碉堡一样将其摧毁,未经专家论证,没有广泛征求意见,拿工程当儿戏,颇有当年赵括、马谡之遗风。
扯的有些远,希望这样的新闻越少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