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焦虑。
大学毕业后,我从北京回到家里的一个事业单位,买了车买了房、没事打打麻将、喝喝茶,日子很轻松,可这次同学聚会的时候发现跟那些在一线城市的同学好像有代沟了,好像跟不上他们的思维了,过几年会不会被他们甩得更远了?可我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可是比他们好的呀。”
最近的咨询个案当中,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因为家庭、因为爱情从一线城市回到了三线城市,有车有房,生活悠闲,可是他们很焦虑,说自己过得这么悠闲,这样会不会被那些每在这么高度竞争的碾压下成长的同学甩在身后,被这个社会淘汰……
我说,“会”
可淘汰你的,不是城市,是你的思考模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2928/fe439a97b6a30136.jpg)
我们选择一个城市有很多的因素。我们常觉得兴趣很重要,但在做生涯咨询的时候会发现,在决策的时候会发现关键时刻还是价值观在发挥最大的作用。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有人看重的是机会竞争,有的人看重的是一个城市的繁华,有的人看重的是高工资,有的人看重的是生活的安逸……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导致我们不同的选择。
但是即便如此,城市并不能阻隔我们成长的脚步。
“你为什么选择回来?”我问欣。
欣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斜杠青年,每一条斜杠都做得不错,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
“一线城市并没有你想像中的那么好,确实,机会很多,找工作很容易,那时候刚刚毕业,想做广告人,找了一份广告文案的工作,公司在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但工资很低,甚至不够付房租和伙食,只能住得离公司很远,每天来回需要四五个小时,天天都要加班,有时甚至通宵。而且所谓的文案做的事情也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不过是单页校对而已,有时周末通宵加完班后,坐在周六清晨的第一班地铁上,在问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的确,上海的外滩很美,美食天堂、购物天堂,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根本没有消费这个城市的能力,是这个城市在消耗着我。”
让我下定决心回来的,是有一次在上班的公车上,车上是满满的人,我的脚被挤得没有办法移动,生生被夹在了门缝里,用了好长时间才痊愈,现在雨天的时候还隐隐作痛,你知道,我是最看重健康的,所以我就毫不犹豫的回来了。”欣无奈的摊摊手。
的确,如果你的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维持基本生活水准,其实这个城市的繁华、美好跟你完全没有关系,每天挤几个小时的公车去上班,每天都在抱怨买房不易,把时间都用在对生活的抗争上,那你相当于只感受到了一线城市发展的悲惨,却没有感受到它的美好。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琐碎苦逼的生活点滴会一点一点的把意志力消耗殆尽,即便大城市有再多的学习机会,也会有心无力,很难再振奋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2928/ba8d8ff46d56500e.jpg)
“你会觉得在这个小城市,学习机会少么?”我问欣。
欣笑着反问,“你觉得学习就是上各种培训班吗?”
在一线城市学习机会确实非常多,但对于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消化吸收,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
很多朋友培训班一个接一个的上,上的时候朋友圈热热闹闹,下了课就还给了老师,自己还是脑袋空空,言之无物。
如果不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应用,在哪个城市,上多少培训班都无剂于事。
欣说,“我反而觉得在这个小城市,学习效率要更高。
我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开始跑步,海边迎着海风看日出,听着昨天晚上的微课,构思着一会要写的稿子。
每天开车的时间基本不超过半个小时,在车上可以听世界各地的老师的在线音频。
我经常会请到外地的老师来讲课,有时间也会到外地去学习。我同时也向很多的大咖进行线上线下的学习。我的督导师是一线城市的老师甚至是国外的老师。
我每周读一本书,每周都参加拆书帮、头马的活动……
我每天写作,参加线上最牛掰的写作课,每天倒逼自己输出文章,
有自己的线上线下学习小圈子,互相监督,完不成任务就要发红包。
我们的圈子里都是当地比较上进的同学,一起学习,共同监督,共同成长。
现在有大量的社群学习机会,成为了一种趋势,一群人在线一起学习,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只要你想,有用不完的资源,学不完的功课。只要你想,在哪都能够发挥出你自己的特质。
在十年同学聚会的时候,反而是一线城市的同学都来向我请教,反而他们开始羡慕我们的生活。”欣的表情是自豪的。
不要再抱怨三线城市没有机会,你的努力程度,还轮不上拼城市。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2928/7bd64bf2ae06cd5b.jpg)
只要你想,在哪个城市都一样可以学习一样可以成长,你完全可以在享受三线城市的舒适的同时拥有一线城市的学习资源,拥有一线城市的朋友伙伴和社群,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不是城市,而是思维模式。
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们常说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你每天是怎么过的?生活也会渐渐的打造成你现在的样子。
过去我们的父辈不学开电脑、不学打字,不影响生活。但在现在怎么可能?有什么工作是一辈子稳定的吗?有什么是不需要学习就可以一直保持下去的吗?在未来的职场,在各个领域都将发生一场彻底的革命,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
富士康,在2011年开始“百万机器人计划”,今天70%的工作由机器替代,直接导致数十万人下岗。美国的NarrativeScience公司,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利用软件开发的模板、框架和算法,瞬间撰写出上百万篇报道,大量的记者会下岗。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硅谷101高速公路上穿梭,或是自己停靠到旧金山大街上,已不足为奇,当汽车已经不需要人来驾驶,司机、驾校老师……之类职业也都随之消失。
很多人开始思考未来我还可以做什么,怎样适应更加智能化的时代。写出了各种各样的列表:十年之后被淘汰的行业、八种会被未来淘汰的人……在哪个排行当中被淘汰的首先都是八小时之外不学习的人。八小时之内决定现在,八小时之外决定未来。别说社会发展太快,是我们思维反应太慢,思维反应太慢,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停止成长,我们浪费的每一天都是在透支未来的可能性。
原来我们每天走5000步就不会长胖,但是渐渐的就算每天走8000步也会慢慢发胖了,因为你的新陈代谢变慢了,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想要维持现状也是需要不断努力的。很残酷吧?不进则退,进得慢也是退。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新时代,学得慢一点,学的少一点都可能会被人赶超,被社会淘汰。大家都在奔跑,你又怎么敢慢慢走?
别以为不在一线城市,日子就会比较好混,别傻了,这么过,三线城市你都混不下去。
网友评论
你只要稍微放松一点,顺应周围舒适的节奏,就会发现退步了很多,懒惰了很多,而且这种舒适感会慢慢消失,哪怕你变得每天真的是打打牌,喝喝酒,也会渐渐感觉不到有多舒适。
人呐,你可以像猪一样懒,但是你还是不快乐,因为你不能像猪一样心安理得!
大家都在奔跑,你怎么敢慢慢走?
台北跟台南有資源上的差異,既然你在台南,除了往台北去得到更好的資源。倒不如在台南,將這些資源拉來台南。意思上大致是如此,忘記他當時是怎麼說的。這讓我很佩服。
看了最后一句,才明白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一线混不下去,三线也不会有作为。所以前面所说的在三线就有时间干嘛干嘛,都是废话了。
原来,他是在我们看不到的时间,偷偷的努力了。不停的在跟某个科目的第一名,学习,探讨,然后超越。
有时候,就算与牛人一起工作,学习。还是会掉队。因为,他往往在你不知道的时候,还在更加努力的拼搏。
别以为自己的努力很大不了,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努力的人。
但是努力还要有成果,这就需要有一些技巧。比如我的那位好同学,跟各个科目的第一名学习,探讨。
有些人,就是能做到,你想不到的事情。加油吧,再多也不嫌多,在努力也还不算足够努力。
那都行
爱可以打破一切
那么决定其方式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呢。
1.现状:人还是现状的核心,物质和精神的继承和积累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意识通过什么样的工具用那种能力在什么环境下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才是真正的起点。
2.工具:传统工具到互联网科技工具的变迁是基于一个人现状影响最大的因素,你用酒桌社交、茶艺社交户外社交,APP社交,你用书本学习,报班学习,社交学习,组织学习,APP学习,每一个工具的选择功用不一样在时空的角度上又是相互交叉结合且影响的。
3.环境:包括城市为主要主体的多元因素,文中的环境单指城市环境。大城市和小城市,发达与不发达城市确实有着一定的时间延迟,这种延迟才是时空所赋予环境最具有市场竞争特性的影响因素。城市环境可以让欠缺者弥补自身,但更大的作用是为了让优秀者更优秀而已。
4.融合:巧的是互联网环境的交互性让社交和学习具有绝对的跨越和融合性,可以让以人为核心的基础下用科技工具跨越地域城市群体组织,而且每个条件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牵扯又相互促进。这也是当下从个人主体到群体组织到社会国家然后到国际关系不断有矛盾限制又能不断相互促进的最大影响力。
5.规则:由以上汇总延伸到规则,方圆之内的自由是每个理性之人的追求,方圆就是规则之身。
所以作者在环境之下用工具来分享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个人觉得是一个利好的事情啊,激情是种状状态,确实是达到目的最好的方式,但不是莽撞和激动,但并不妨碍有人最合适用这种方式去实现自身。觉得全文是想告诉大家最重要的是是否有使用钢铁侠高科工具的意识并落地。支持作者
所以这根本是两个格局,一个为理想,兴趣爱好,人生活法为导向去计划每一天该怎样过。而这个三线,每个提出的计划,被不断地繁琐化,然后又有很多外界无聊人来打岔。以至于,行动力变成最无力,做到的远远低于原计划目标的十分之一。长此以往,同等目标,一线大环境,更容易达到一些阶段性目标。
同化。
人类就是这样被同化,所以才有环境的重要性。
倘若自身切实醒悟,这种境界犹如《道士下山》中郭富城扮演者那个日复一日扫落地樱花的太极高手,任尘世凡间再纷乱渺小,我心皆恒心。岂有不成者?(个人愚见 有扰请谅)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与自己的意识有很大关系,而物质的基础,这里是指环境对人的影响,也非常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万一被我撞通了呢!都说成年人趋于成熟 ,要做一个理性思考的人,我却认为,不趁着年轻去努力作出新的未知的尝试,何尝不是对一生只有一次的年轻岁月的虚度!
1.全国最一流的教学资源,但是~现在网上一流的资源大把。
2.全国一流的人脉,富二代官二代大把,但是~现在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想认识你。
现在跟以前还真不一样,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少,哪怕你只是宅男都有可能是千万富翁,所以思维才是最重要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有机会的还去大城市看看吧,日子一天天过,节奏特别快,整天都很忙碌,要自己挤压时间学习才能成长。
如果回到三线城市,没有那么多压力,有了大把时间去学习,深刻感受到有时间去学习也是很幸福的。
真的特别羡慕你们在三线城市的,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自由操控的人们,希望你们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
就喜欢这句~
同意作者的部分观点,不过对于绝大部分人,在大点的城市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更利于自己的成长~
而且,不要忘了,很多人没有作者这么努力,是人就会有惰性,而很多三级小城市相对安逸的环境只会进一步的消磨锐气。
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埋怨城市不够好的确实自己都不够努力。就算在一个小城市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目标,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当身边人都在得过且过,玩玩手机打打牌的过每一天,自己又能提的起多少动力去努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91年的我,已经毕业四年了,但至今为止,我的思维和想法都还在不断地变化,从小习惯了接受式的教育,时刻都感觉自己三观自己思维逻辑不是那么完善,所以只有不断地从周围环境吸收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确实,线上能找到很多牛人来指导来学习,但是每天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其实更强烈的影响着我。
总之,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大点的城市更好点,因为我更容易让我身边有很多积极向上的人,我更容易找到很近又环境好的健身房,还有交通方便还好约时间的吉他老师,最后,还有更多好的工作机会。
我但是看见你们的鸡汤很久没更新了
你们鸡汤界还要学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