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忽然收到一张邮局的通知,让我去收一封信,寄信地址是老家。我打电话去邮局问寄件人是谁,姓李,居然是个高中同学的名字。
一年多前,这位同学曾打过电话到单位总机,辗转找到我的部门。我不在,同事帮我接电话后留了纸条。偏我那几天换了岗位,正在搬办公室,那张小小的便笺不知所踪,便不了了之。
谁想他竟又写了信来。
我与这位李同学实在不熟。我记得同班没多久他就因身体原因休学,从此没有再见过,连他的长相,也在记忆中完全消失了。
在邮局给出的最后时限里,我去取了邮件。那是一封手写信,内容很简单,李同学说他在网上搜到了我的名字,所以写信来确认我是否是他要找的同学,并留了联系方式。
我的名字极其普适,在网上一搜可以出来近千个词条,连我自己都搜不到自己。他如果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足够执着。我得承认,有人肯这样坚持来找到我,我的心里是感动的。然而脑子却不顾我的感动,自动开启了分析模式。
他为什么找我,我们联系上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续?
我猜应该是高中同学在建通讯录或微信群,他是热心的联络人,负责寻找失联的同学。至于联系上以后,无非是各自问问近况,说说其他同学的情况,我大概很快就会被加入又一个同学群。
然后呢?
我对这个“然后”不抱什么美好的幻想,微信群是可以很无聊的。在群里每天首先是各款“早上好”,爱刷存在感的人则会不定时转各种段子和视频,晚上也许就是喝酒打麻将的邀约。除了吃喝玩乐以外,还会有五毛和美分的对撕。有了群,一定会组织数场同学聚会,一遍又一遍地吃饭、唱K、喝酒、诉同学情谊……不论淡薄还是深厚。从此,我的微信里会多了一群陌生的熟人。
是的,二十年的空白,少年到青年转变时没有任何共同成长的经历,足以让旧识成为陌生。
让人惊喜的意外也许是有的,也许有人的心灵会随着年龄一起成长、蜕变,进而拥有成熟的有趣的灵魂,但在中学同学这个群体里几率并不大。那么,我是否要冒这么大的风险,让我记忆中那些稚嫩的、热血的纯真少年,都被中年平庸的面孔取代?
我的这个担心被评定为矫情,朋友们一致认为我应该跟李同学联系,尤其是少女心的朋友,甚至勾勒出了一个感人的暗恋故事,催促我赶紧给人回复。
我回复了,后果是几十分钟后就进了同学群,几周之后就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至于现状,可以参见上文我的“然后”。李同学果然是个联系人,找到我后,便完成任务式地消隐了。
群里的价值观是撕裂的,几乎每天都在吵架、对撕。辱母杀人案、萨德、美联航……国内国外的事件,没有不能放嘴炮的。我说你全是套路被深度洗脑,你说我崇洋媚外看祖国处处是槽点。没有什么理性的探讨,只有斗争式的语言,和网络喷子并无二致,端看是东风压倒了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了东风。我终于知道了数量庞大的喷子们的出处,就是大家的高中同学们。
我已经退出过一个同学群,原因便是受不了这样时不时上演的大戏。这个群,我没有再退出,只关了通知当个驼鸟退化成背景好了。
我想弄明白,大家费心建的同学群,除了可以用来办点事、搞搞聚会,到底还有什么存在价值?除了曾经的同窗情谊,还有什么可以维系彼此的交流?
同学之间的话题,无论雅俗,家国天下事本来无一不可讨论,但如果每天只会吹牛攀比、无理互喷以及烟酒麻将,那么“同学”这个身份除了让人无奈便毫无意义。
值得分享的思考或审美、有质量的陪伴、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就算这些你都没有,至少要有一颗温和、平常的心。要不然,亲爱的同学,我宁可只记得你们少年时青涩的模样,不必把我找回来。
网友评论
确实不必勉强
觉得大家都是同学,几年的情谊。
后来我才发现,这种事真的费力不讨好
他是初中就辍学了,但是当他说了这句话,莫名感到愧疚但是又有点心凉。
是啊,把我找出来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