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爸最开始对早教课的犹豫不定,很大部分原因是不确定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以及银子的早教课到底对女儿有用没?或者是会不会局限或阻碍了女儿原本的自然发展过程? 毕竟孩子早期的高速发育时期就那么几年,错过了就是一辈子遗憾的事。且早教不可能像兴趣班那样经过几节课的培训,就能看到孩子们较明显的钢琴/舞蹈/游泳技能提升。问那些送孩子去早教的父母们,早教对孩子的作用在哪里,具体的他们还真说不上来,但一致认为是有区别的。《情感依附,家会影响我的一生》这本家庭教育名著中,最终的观点,大意是儿童早期生活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但具体是哪个因素起到决定作用还是未知的,作者认为所有外界因素都带来相关影响,只是机缘巧合使得其中的一个成了决定因素。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多创造一些正面的影响,减少负面的影响,从而为孩子的一生带来更多积极影响尼?基于此,我们认可了早教的科学专业刺激引导的教案,也接受了女儿目前获得隐形变化的结果,以期待她未来的积极发展的可能性的影响。
早教是一种集体上课学习活动的预演
女儿上第一节早教课的时候,发生的状况是我和孩爸完全没想到的。老师在前面讲得绘声绘色,她却没看老师,反而盯着旁边那位不停动来动去的活跃哥哥,当然也没在听老师的提问和故事。但另外三个小朋友却都盯着老师,积极回应老师的互动,完全无视那个活跃哥哥。后来我们提醒引导女儿好多次,她才慢慢的开始以老师为主要目标,与老师互动,减少关注身边不安分的同学。女儿的专注力是很好的,但如果对上课该关注老师和与老师互动这种集体学习活动规则不了解,那她今后进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效果会可想而知。如果通过早教课,女儿学会了不受外界干扰,专心听老师讲课,并和老师积极互动的集体学习的课堂习惯,那对以后的学习活动不是很好嘛。
早教是社交和舞台感的陪练
女儿上早教课之前是人称的“高冷范”,我从未见她主动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一般都是不搭理别人,顶多就是和玩得还配合的小朋友无表情的摆手式无声音的拜拜。但上完一节早教课后,吃完饭离开时她主动和旁边的小哥哥挥手“再见”,还说得蛮自然大方的。后面也相续的和其他人开始了有声音的那种打招呼咯。尽管不是所有时候都这样,但次数多了,且都是自发的。欣慰。
还有一个就是女儿之前参加一个小型的活动,还同意上台表演了节目,但因为是第一次有点小紧张,声音很小很小,估计站旁边的主持人也听不了多少内容。站台下的妈妈提醒她大声好多次,但始终只看到她嘴巴在动,就是没声音出来,都开始不淡定和焦虑了。
早教课有个课前的小朋友们的自我介绍,第一次课时,姐姐声音比之前大些了,但再次紧张了,回答自己“半岁了”;第二次课时,声音又大些了,紧张少了,终于回答自己“两岁半了”。
早教是父母的育儿理论支撑
教育的本质是言传身教。低龄孩子还处于发展和变化的可塑阶段,父母作为其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照顾教育好未成年子女。但育儿先育己。如果我们自己都对育儿一知半解,或者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期待“长大了就好了”的育儿观点,那我们如何要求孩子比我们过得更好尼。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一个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眼界。如果希望把孩子养育得更出色,必定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和教育孩子。但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养儿育女,也没能从小自父辈那里学习到科学的育儿方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头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育儿理念。
早教课表面上是孩子在上课体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父母从中学习育儿方法的一个捷径。从书本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育儿方法指导和各种育儿理论,只是大多时候知识比较碎片化,且缺乏可操作性而懒得在家运用或是极少心血来潮时运用下就放下了。但在早教课里,我们可以现学现用将课堂上的游戏活动等细节和道具统统都搬回家去,和宝宝在家无数次真人演练加改版升级。当然,这里最重要的还是早教课的教案的科学专业性,保证了早教课的科学和系统性,再也不担心公众号文章里面的知识碎片化了。通过和老师的交流,父母也可以学习获得早教课背后支撑的不少育儿理论,从而去粗取精,结合宝宝的个体差异,形成自己特色的育儿理念,并将其作为一种信仰,贯彻于今后的育儿活动中。一个有自己独特育儿理念的家庭,将培养出不可估量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