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解析:
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故得出胜可知,而不可为。为何不可为?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解析:
攻与守的关系,知道什么时候攻,什么时候守。善攻与善守者,因善于藏与动。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解析:
这段话理解起来比较麻烦,天下人都知道的,算不上聪明“善战”。就像能看见日月不是因为眼睛好使,能听见雷霆不是因为耳朵好使,因为这普通人都知道。
古代善战的人先立于不败之地,就不会战败,自然能够胜利。
原文: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解析:
上半句的意思是对“形”的认知度量与比较的方法,以判断形式。
后半句用比喻的形式说明懂得形势,就等于四两拨千斤,不懂形式,则是事半功倍。
形篇,主题以“攻与守”形,对二者定义,讨论二者的关系。如何做到善攻与善守,自己如何判断形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