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丰富的物资刺激着大众的消费欲,膨胀的物欲虚荣,让很多人学会了超前消费。
随之而来的是贷款,信用卡,花呗等现代支付工具的应运而生。这些工具便利了你生活的同时,也让你陷入了一个更深的陷阱。
俗话说,“刷卡一时爽,还款悔断肠”,看似一句戏谑的话,实则代表了不少信用卡用户的心声。
很多人开始办信用卡多是随波逐流,根本没有规划这钱该怎么用,卡到手后就是刷刷刷、买买买,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购物欲。
而随着你的还款和消费增多,你的信用卡额度也会增加,突然看到卡里增加了几万,顿觉自己牛了,有钱了。
于是,吃饭消费装大款抢着买单,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混得风生水起,岂不知是在消耗你的信用。
当有一天你的支出远远超过你的收入的时候,你的信用也就被掏空了。
如果你不想将来负债累累,请远离这些陷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样获得的收入值得珍惜,珍惜自己辛苦赚来的银子,无需透资超前消费。
所以说,现代社会的我们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丽的未来,只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生活定会给我们以丰厚的回报。
但无论怎样,借贷于现代人来说完全是自主的、自由的,它不受社会环境影响和任何人的胁迫。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无需靠借贷生存。
然古人则不同,他们显然不如我们现代人那么幸运,他们一辈子都在为地主劳作,为了生存,只能被动地选择借贷。
而一旦陷入债务的泥沼,那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就如聂夷中的这首小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二月蚕未成虫,五月谷未成熟,哪来的新丝新谷去卖?这可不是我们现代的炒期货,实际上是农民拿将来的收成作抵押,借贷些钱粮捱过眼前的难关。
但这又意味着将来一无所有,断绝了后路。所以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寅吃卯粮的这种行为就是挖掉心头肉来补眼前烂疮,实属无奈之举。
然,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
而一般到了这种地步,就离绝境不远了,再捱不下去,就只有买房卖地逃荒要饭一条路可走了。
所以诗人大声疾呼:“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这是诗人对当时唐王朝的期望。你的子民如今已朝不保夕,生存面临绝境,希望你能化作光明的烛火,照耀他们,给予他们温暖。
不要把你的恩赐只给那些权贵们,还请你多给这些生活艰难的人以关怀。
人没有活路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祈求上苍庇佑,祈求君王垂怜!
然,君王居庙堂之高,若是贤明,广施恩泽,又何至于让百姓生活困苦到如此境地呢?
这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
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
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然而,没有深刻地体察到民间疾苦,是无法写出这样的诗句的。
诗人身处风雨飘摇的唐末,社会混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君王昏聩,各方势力的残害和剥削,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到处都是逃亡,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这“君王心”怕是化不成明烛了,风中之烛还差不多吧。
聂夷中的这首诗反映了唐末民生的疾苦,及农民遭受的严重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读来令人不禁心弦叩响,产生发自灵府深处的极强共鸣。
聂夷中,字坦之,唐末诗人,今山西运城人,或是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
他生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八三七年),卒年已不祥,大概是在后梁初年。
他出身贫寒,备尝艰辛。咸通十二年(871)中进士。由于时局动乱,他在长安滞留很久,才补得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
聂夷中的诗作,风格平易而内容深刻,在晚唐靡丽的诗风中独树一帜。
《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聂夷中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全诗八句四十字,展示了唐末农民遭受的严重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
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
它把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描写得历历如绘,也把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同时充分表现了诗人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开头四句的意思是,二月还未开始养蚕,就已成为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新谷已忍痛卖出。
这是用刀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粜(tiào):出卖谷物。
眼前疮(chuāng):指眼前的困难,眼前的痛苦。
剜(wān)却:挖掉,用刀挖除。
心头肉:身体的关键部位,这里喻指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
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
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
“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
“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
“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
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
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的烛火。
不照那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最后四句的意思是,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的烛火。
不照那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绮(qǐ)罗:贵重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绫罗绸缎的人。
筵(yán):宴席。
逃亡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留下的空屋。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
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精神。
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诗人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
“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
“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
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这首充满了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并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
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