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苏轼

作者: 诗酒木叶下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08:57 被阅读97次

    今天聊聊苏轼。

    聊聊苏轼

    很多人喜欢苏轼是因为他浮沉宦海,唯同日月斟豪迈的旷达;而我喜欢他是因为他落拓天涯,却独与大江窥性情的真实。

    嗯,说白了就是喜欢他嘴欠~

    张先纳妾,他写诗祝贺,“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不解释。

    李清臣纳妾,他写词祝贺,“人间有、洞房烟雾。春来何事,故抛人别处。坐望断,楼中远山归路。”意思是说你平时工作那么忙,没事又总出差,娶了个这么漂亮的嫂子天天守空房啊,啧啧啧啧~

    贾耘老纳妾,他写词祝贺,“双溪月。清光偏照双荷叶。双荷叶。红心未偶,绿衣偷结。  背风迎雨流珠滑。轻舟短棹先秋折。先秋折。烟鬟未上,玉杯微缺。”嗯,这个就不方便解释了,看不懂的可以自行百度。

    咦?我为什么老是说纳妾的事?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苏东坡就是这种直来直去开玩笑的性格,借用一句烂俗的话说就是,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少年之英气,少年之风骨,少年之桀骜,少年之多情,少年之浪漫,少年之洒脱,早已深深融入他的骨骼血肉,成为他此生都难以剥离的胎记。

    但这份少年侠气,是福气,也是祸根。

    黄庭坚说过,“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陈师道说过,“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 而苏辙总结得更为贴切:“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这样锋芒毕露的耿介,是我在其他人身上不曾见过的。

    苏轼的确是有童心的,这种童心可能极容易得证菩提。

    于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佛门朋友,叫做佛印。

    但是对出家人,他还是一样的嘴欠。

    ——苏轼与佛印两人在江边游玩,苏东坡用手指了指岸边的一只大黄狗,说“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当即把手中写有苏轼诗的扇子扔入水中,“水流东坡诗(尸)”。

    ——苏东坡问佛印:“古人有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何将‘鸟’与‘僧’相对?”佛印淡然回应:“的确是你东坡居士与我相对嘛!”

    佛印也是个很有趣的人,他不光有趣,还很有才。

    他的有才或许是因为遗传。

    是的,遗传。

    他的母亲在历史中虽然并没有留下名字,只知道姓仇,我们姑且叫她仇女士。

    仇女士很厉害,厉害在她有三段婚姻,嫁给三个男人,生了三个孩子。

    她还给三个孩子加了不同的属性,而且都给加满了。

    大儿子佛印,一代名僧,三岁能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能诵诗三千首,与苏轼唱和应答,毫无压力。

    二儿子李定,一代名臣,官至御史中丞,判司农寺,相当于今天的监察委副主任兼农业部部长。

    三女儿蔡奴,一代名妓,教坊司头牌,艳名高炽,倾倒众生。。。(内心OS:我尼玛~)

    这份家庭背景是在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所载—— "仇氏初在民间,生子为浮屠,即佛印也。后为李问(李定父亲)妾,生定,又出嫁郜氏,生蔡妈,工传神。"

    陆游的祖父陆佃是王安石学生,按理说这个记载当属史实。

    那时候苏轼刚加入官场,对王安石的新法多有怨言,经常喝多了和朋友吹牛逼说新法坏话。

    王安石变法废掉差役法,使得原本官员家中可以使用的免费劳力,变成了必须花钱来雇的钟点工。

    苏轼就很不高兴。

    他要不高兴就写文章,说,“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宦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凋弊太甚,厨传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

    意思是士大夫离乡出来做官,虽是为了天子出力,但也是为了能因此而取乐,否则何必告别亲戚,远离乡土,出来走遍四方?官员家中的人力捉襟见肘,‘凋敝太甚,厨传萧然’,就像危亡小国的情形,不是如今太平盛世该有的景象啊。

    那时候苏轼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还有点naïve,所以对百姓也不像后来那样爱民如子,可以理解。

    但写文章的代价就是,王安石大大对苏轼冷处理,任你多大才气也不用。

    所以苏轼就更加不开心,不开心就又写诗嘲讽~

    陷入死循环。

    这个时候佛印跟他说,“你消停点吧,你看我那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因为赞成新法,都快去御史台上班了,还是宰相王安石推荐的。”

    苏轼当时没当回事,估计还问了句,以后能不能一起喝酒啊?

    佛印说,行,就是别工作日,我来约。

    但是不巧的是,王安石拟提拔李定到御史台工作遭到很多人强烈反对。

    皇帝赵顼说我面子大我来任命,苏颂、宋敏求、李大临三个旧党不给脸地说“不符合组织程序,滚犊子。”

    赵顼哪受得了这个,就把苏颂等人都撤了,心想这下总该成了吧。

    但这时大学士陈荐又上表说李定不守母丧,为大不孝,不配当官。

    啥?这又是啥?

    原来仇女士去世时,李定没有为仇氏守孝。

    但仇女士早就改嫁了,事实上他生下李定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即使李定也不知道仇女士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但是没办法,组织上知道,审查表里写着。

    好死不死的是,与他同一时代的一个官员弃官千里寻母的故事,成功入围《二十四孝》,成了年度感动大宋十大人物。

    这个官员名叫朱寿昌。

    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人(今江苏天长)。

    据史料记载: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感天动地啊同志们!

    与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感人事迹相比,你李定所作所为对得起大宋核心主义价值观吗?对得起受过的教育吗?对得起伟大复兴吗?

    于是司马光、文彦博等旧党官员为朱寿昌纷纷撰文、作诗表彰宣扬他的孝行,作为打击新党李定的武器。

    朝野士大夫结集《送朱寿昌诗》三卷以表彰他的孝道,苏轼童鞋要主动为之作叙。

    这个时候,苏先生嘴欠的毛病又体现出来了。

    他在诗中写道,“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意思是同样是生活在扬州的读书人,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捏!

    李定名字中虽然有“定”,但读了苏轼的序言后表示没法"淡定"。

    什么叫打脸?划重点啊同学们!这就是!

    这颗仇恨的种子种下之后,苏轼、佛印、李定三个人就再也没有机会一起吃饭了。

    元丰二年,时任御史何正臣、舒亶上书说苏轼在诗中诽谤朝政及大臣,攻击新法,甚至谤怨皇上,“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有谋反之心。

    神宗大怒,将苏轼送御史台拘审。

    主审列其四大可废之罪,件件诛心,刀刀毙命。

    主审的名字叫做李定。

    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一贬再贬,贬无可贬。

    黄州、惠州、儋州,在那里,苏轼写诗作赋,赏雪游湖,“日啖荔枝三百颗”;在那里,苏轼学会了放下,在浓得呛人的人间烟火里活出了精致和高雅;在那里,获得了新生,并且,自此再没有变老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里有事儿,无论如何都要回家;并且永远不要招惹那些为了工作不顾家庭的人。

    以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聊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jo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