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视师承,高人贤者,民间匠人,无不以师出名门为荣。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众庶列其后。古人尊师,师也重教爱徒。双向选择的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择师,择大师,择名师,有智慧者择"明师″。同样,明师选学生也是很严格的,而且要求是"德才兼备″。孔子所谓的"有教无类",正是他选择学生的智慧,"无类"的平等观念,保证了对"英才″的选择机率。大门虽然敞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学生是不教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94446/c8159b508b7e7ed7.jpg)
从古人的传统看,师承对学生的前途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从因丶缘丶果的关系规律看,师,只是"所缘缘″丶"增上缘″,而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亲因缘″和"无间缘″。用我们普通的理解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谁是决定性的因素。虽然名(明)师出高徒,但还有出其类拔其萃的差別。只是同等条件之下,再傍上明(名)师,那就是荣而幸之的"增上″之缘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94446/4448bbdf1392350a.jpg)
以上所说,是共法。通常之律。今天题目是强调了"艺术"的学习,在下思维,当有其不同于知识学问之道的特殊性。"艺术″人才的前途发展过程中,不是师资不重要,而是个性先天素质的独特性作用更能体现在以后的创意中,作品的独特不共性,是艺术成就的生命力体现。艺术人才的前途成就更強调个人因素,往往不是师出名门所决定的。也不是老师的影响力越大越好,而且是适得其反,跳不出师承的框架,反倒制约了个性的发展发挥。目前的艺术教育,高学历化並不是好事。艺术创作的旺盛期,大多数人都在年轻阶段。几年的生生活力耗在高校大师的无效培植中,某种程度上说也不一定是好事。但是,所谓"前途″的概念,又不等同于创作成就,从社会功利上说,靠大师名师还是能沾光取巧的。当然這一层因素真正的智者是不希求的,当然,因缘际会时也不要排斥。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94446/fa8e1f0212718b1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