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杂文随笔精选录
《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十一)

《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十一)

作者: 心智二分 | 来源:发表于2019-02-09 22:29 被阅读53次

    不仅是诸子百家学说之间互相借鉴融合,宗教之间也并非对立,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道教(不是道家)的蓬勃发展就离不开外来宗教—佛教的挑战。印度佛教能在中国落地生根也离不开本土道家思想的融入。

    佛教流行归功于佛经汉译时渐渐摒弃“格义”法选用“释义”法,即在翻译时不追求外貌形似,而让人看到思想内在的联系。这种方式就是将印度佛教和中国道家思想进行融合,目的是让中国人更容易理解佛经的含义并广泛传播。这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玄奘法师,他取回的经文“法相宗”(唯识宗)就是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的典型代表,很可惜并没能在中国广泛流传。而当今更广为人知的禅宗就是中道宗和道家思想互相作用的产物。禅宗不仅在我国影响深远,还流传到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可见,任何外来文化都需经本土化洗礼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大乘佛教是第一个将“宇宙为心”概念带入到我国的。魏晋时期的新道家浪漫派(魏晋风流)虽也讲究动情不应是个人得失,而是对人生或宇宙的感悟。可宇宙心这种明确的哲学概念却是印度佛教带给我们的。

    佛教讲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因果不仅是行为也包括思想语言,哪怕生起一个小念头都是因。而无论过了过久,这些 “因”最终都会显示出“果”,这就是每个人的“业”与“报”。而类似的因果业报在今生无限循环,即便死亡也不能将其终结。因为今生的 “业” 在来世还会有“报”,这就形成了众生皆苦的生死轮回。我们经常所说的坠入阿鼻(无间)地狱,受轮回之苦既是如此。

    那如何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呢?佛家认为要觉悟,觉悟出宇宙万物皆为人内心的幻象(《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追求这些虚无缥缈的事物是无知的(无明),不要再贪恋和执着于这世间的任何事物和欲望,才能和宇宙的心融合为一体,达到“涅槃”。这就是大乘佛教性宗的“宇宙心”。

    而禅宗的基础-空宗(中道宗)则用“负的方法”解释涅槃,区分俗谛和真谛(二谛论),并将真谛再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万物实际为“无”和“空” ;第二层认为以万物为“有”或“无”都是偏颇之见,其实“有”即是“无”,事物非“有”非“无”;第三层说区分“有”和“无”本身就是偏颇,事物非 “有” 非 “无” ,非 “非有”,非“非无”。而这第二和第三层恰好与上篇所述的新道家《齐物论》中主张区分 “是” 和 “非”为一种偏执相应和。可见空宗在真谛的三层区分上充分融入了新道家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鸠摩罗大师的弟子僧肇进一步解释了二谛论的第二层“事物非有非无,既非恒常又非恒变”以及进入第三层真谛时便什么也不可说(不可“言筌”)。他的另一位弟子道生则创立了“善不受报”理论,即人若能做到“无求”和“无执着”就能“业”不受“果报”。这也是将道家思想引入佛家形而上学思想,后期禅宗还将此理论发扬光大。

    道生的另一个理论就是禅宗后期南北派之争的焦点“顿悟成佛”。顿悟论认为成佛就在于与 “无” (宇宙心)融为一体。既然 “无” 不是物,就不可分割,而是一个整体。那只有两种可能,即与整体合一或根本不是一体,不可能有半融入的概念。既然如此,成佛“悟到”也是一个突变的心理体验,是一瞬间从此岸跳到彼岸,而不可能慢慢划行过去。顿悟论在六祖慧能之后成为禅宗的主流思想并传入日本,如今日本传统茶道所遵循的便是“顿悟” 论。

    道生的另一项主张就是“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这也是禅宗经典《坛经》的主要思想之一。他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只是不自知,鼓励大家学佛修行见到自己的佛性,即“见自性” 。“见”这个字就是“顿悟“,因为佛性是一个整体,要么就见到整体,要么就根本没见到。

    那么“顿悟”后会发生什么呢?那就是现实世界成了佛的世界,“言到彼岸:若到彼岸,便是未到。未到,非未到,方是真到。此岸生死,彼岸涅槃。” “若见佛者,未见佛也;不见有佛,乃为见佛耳。” 所以佛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佛无净土”论)。

    我们总说佛教出世,可似乎又不存在出入之说。因为在禅宗看来世上只有一个现实世界,人被诸相所迷惑与见到“佛性”后并不会产生物质上的变化,还是在一个同样的世界里,只是“无明”之人和“顿悟”之人所见的意义不同了。于是“此岸”即“彼岸”,人便可达到“涅槃”。

    道生的“人人皆可成佛”(禅宗的基础)与孟子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原来高高在上的成佛成圣理论变得简便易行可操作,如此接地气的做法,可能也是将学说和宗派在历史长河中完整保留下来的有效方法之一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lz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