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4
【原文】
不管你写作之前的准备方法是冥思苦想,还是即兴发挥,我们都强烈建议你在一口气写下去之前,先花点时间确定一下你的论题。有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论题,往往是区分作者成不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鼓励你在写作之前花点时间想一想论题,还有另一层原因。许多作者拿起笔就写,结果往往贪多嚼不烂,自己还浑然不知。
例如,在一篇3~5页长的文章里,年轻的作者可能想要向读者证明,气候变化确实存在,什么原因引起了气候变化,为什么针对气候变化的批评是错误的,以及读者为什么要关心气候变化。这些论题每个都很有趣也很重要,但要想在这样有限的篇幅里说清楚,作者也许太过心有余而力不足。
【感受与思考】
选取的段落中,最终的观点就是,我们在写作、演说之中,要明确清楚,自己的论题是什么。非闲聊类的信息传达,要做到的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的放矢”。
①文章阅读
我自己看文章的时候,最害怕作者洋洋洒洒写一大堆,但是没有一个核心的论题。论题就像是树木的主干,能支撑起所有的文章内容,如果没有这样的结构,我们的感受,特别像是看了标题党文章,一开始激动万分,看完后往往收获感较低。
优秀的作者,会在一开始就表明清楚,我接下来要说明什么内容。或者一开始,通过一个故事进行引导,并在结尾的时候能总结、升华一下,我今天讲了哪些内容,对看文章的你,有什么启发。
总之,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让读者更加有方向感+收获感。
②培训沟通
在培训沟通里,最糟糕的一种互动方式就是说,“啊,我刚才说了这么多,你自己去总结吧。”这就是把学员当做是万能的学霸,没有考虑他们的教育背景,听讲过程中的专注程度,理解能力等等。
如果说学员,有其他的选择,他大概率是不会听这类讲者的说辞的,哪怕有各种权威光环,也不太顶用。因为听了之后又吸收不了,浪费了钱财,还浪费了时间。那么,还不如找非大咖等级的,但是能够逻辑化说出自己想法的人。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最厉害的行业专家,未必是最好的讲师,因为他们讲不出一个很好的逻辑性。
而那些没有5星专业能力的讲师,之所以能够教授给其他人各种方法论,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沟通的技术到位。懂得把晦涩的理论,个体化的经验,全部给故事化、案例化、逻辑化,且讲师最看重的是学员的口碑+收获感,于是就会非常注重反馈,并持续迭代讲课的课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