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杂感

作者: 碧塔如海 | 来源:发表于2020-03-02 13:45 被阅读0次

    看完的感受,挺喜欢这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迷倒众生的主角,有的只是平淡中的真实,简单中的深刻,点滴细节中的感动,一部动人的记录家庭教育与成长的史诗。

    经《邵恒头条》引荐看的,一开始就了解到,这是一部主要讲述一个男孩6岁到18岁成长经历的电影。不同于一般电影的是,为给人以更切实的观感,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没有更换主角,切切实实花了整整十二年时间,在主角们十二年的成长和老去变化中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以致开始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这种独特的拍摄手法,在电影界的确是少见的,足见导演制作的诚意与用心。

    不过,这并不足为奇,好的蜜都是慢慢酝酿出来的,好东西确实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打磨。雨果的《悲惨世界》,曹雪芹的《红楼梦》,卡梅隆的《阿凡达》,前期都花了挺长时间准备,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挺多。

    但看完电影,感触还是挺多,也挺杂乱,规结了这么几点:

    一、教育

    孩子们的成长是建立在对应的家庭教育之下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中的离异家庭教育及青春期成长教育。

    1.离异家庭教育

    梅森和姐姐萨曼塔虽是单亲家庭,但并没有造成敏感自卑心理,相反,他们成长得很健康,很快乐,这与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正确教育密不可分,这让孩子树立了正确对待父母离异的心态。

    首先,是好的引导。周末接姐弟俩出去玩,谈及先前的争吵和后边的离婚,当年幼的梅森问“你不爱妈妈了吗”时,父亲这样解释道:“你和我会闹脾气吗,生过妈妈的气吗?会和姐姐吵架吗?会吧。但这代表你不爱我们了吗?不是的,对吧。”“即便我还爱着你们的妈妈,但那不意味着我们继续一起才是最好的选择”“虽然我们吵架了,离婚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爱你了。”一系列巧妙的问答,让梅森和姐姐明白了尽管父母离异,但并不影响他们互相之间继续表达关爱。

    其次,离异的父母之间几乎没有说彼此的坏话,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的时候。这在离异父母之间彼此有怨怼的家庭挺难做到,但确实不该对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把自己一时的情绪强加给孩子,他们原本同时喜欢并依赖着父母,如果父母其中一方说对方的坏话,想要降低对方在孩子心中地位的话,这样的行为一方面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某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就说过:“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孕育出来的,只要其中一方被定位成‘有缺陷的’,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原本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离异家庭孩子照样可以健康成长,只要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融洽平和的,只要双方的爱与陪伴不缺席。

    再次,影片中父母即便与他人意见不合,但几乎不当着孩子的面争执。所以我们看到,母亲和男友争论没有空和他一起参加聚会的缘由选择在孩子睡后;离异的父母在安排孩子去学习后选择在室外去争辩不同看法。他们总是在与孩子隔离的环境中解决争端,没有让无辜的孩子充当了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更没有因为心情不佳拿孩子打骂出气。

    2.青春期成长教育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青春期成长教育举足轻重。

    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父母对孩子们各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指导,给予合理的建议,而不是下达强硬的命令。平等对待,平等沟通,给予尊重,这也是李玫瑾老师一直强调的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

    如在交谈中,父亲得知女儿有了男朋友之后,不像中国的父母那样表现的如临大敌,而是先拿副总统女儿17岁怀孕事件自然过渡,告诉她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她身上,再坦诚地与女儿谈到了她这个年龄阶段避免发生此类事件的方法以及避孕基本常识,同时拉住一旁觉得尴尬借口去厕所想要逃避这个话题的梅森,让他一起聆听。确实,影片中父亲直白坦诚的基本常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避免青春期子女因为无知超越底线,在人生关键期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当得知儿子有了女朋友之后,父亲又告诉儿子和女孩子聊天相处的方法。在儿子失恋后,开导他:“高中阶段的恋爱大多是没结果的,你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你的女朋友,不是对你妈,也不是对我,而是对你自己。”“如果你真的投资好了你自己,你会惊讶的发现,不知有多少那样的姑娘在你门前排长队。”

    二、成长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不仅仅是梅森和姐姐萨曼塔的青春成长,也是一位母亲,一位父亲的走向成熟智慧的成长。梅森和姐姐的成长自然是电影倍受关注的核心,我们也常常觉得“成长”是属于青少年的,长大后一切差不多都定型了,容易忽视了成年人的成长与成熟,所以觉得影片中父母的成长,其实更值得深思。

    1.母亲的成长

    电影中母亲的形象很励志,独自抚育两个孩子,辗转三任丈夫,工作挣钱的同时,兼顾着家庭方方面面,还在积极考取攻读硕士学位。一开始,生活总给她太多不如意,让她手忙脚乱,在最无助的时候甚至痛哭流涕,但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她始终都积极面对,未曾放弃过努力,或许正是由于她对两个孩子的爱与责任,让她有了不懈奋斗的压力和刚需,促使她重回大学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最终事业有成(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如愿给孩子们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也逐步成长成为一名坚强独立,果敢有担当的女性,成为一位刚强伟大的母亲。

    2.父亲的成长

    父亲是一个乐活,风趣幽默,多才多艺但自由散漫,放浪不羁的摇滚青年,但离婚后,不管母亲带着孩子搬家到多远,始终保持着至少两周见一次孩子的频率,并且相当重视与孩子们相处时间的质量,希望与孩子深入地交流。如在被有家暴倾向的继父无端训斥后见到姐弟俩那次,父亲敏锐地发现问他俩话有一搭没一搭的,没有和他掏心窝子说真心话,随即停车重新沟通,直到达成共识——自然而然开启聊天模式,才继续出发,而不是一带而过,忽略孩子们的感受。

    尽管主要是母亲抚育孩子,但他在孩子成长中从未缺席,孩子们重要的时刻,他几乎都在身边陪伴,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分享了孩子们的喜乐哀愁,给了孩子很多智慧性的指引和建议。

    他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有方法,值得探求如何与孩子沟通相处的父母们好好学习。比如在教梅森打保龄球时,先是在一旁不断给他加油鼓劲,当梅森没有击中说需要防撞杆时,则坚定教导他,小孩子才需要防摔杆,人生不会给我们防撞杆的,相信自己,没有防撞杆也可以做到。

    早年他常在外闯荡,飘忽不定,但从每次他与孩子的交谈中发现,一年年,岁月的沉淀把他逐渐打磨出了成熟稳重的面貌,最终他也选择再婚,回归了家庭,承担起对子女,对家人,对自己的全部责任。

    总结

    走向成熟理性智慧豁达的路是漫长的,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我们都要走在不断成长迭代的路上,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业。而我们需要的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课本知识教育,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局限于学校那几年,而是一辈子。唯有终生不断地学习,接受所需教育,不断地去经历,磨练,才能成长为——更好的子女,更好的配偶,更好的父母,更好的自己。

    一千个观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每部电影的看法终将烙上观者主观的印象,投射观者当时的心态和思想,造成理解偏误。希望若干年后,处在不同境遇的我,回过头来,会有新的视角和感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时代》杂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vm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