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才能从教育孩子的痛苦中解脱?

作者: 教子育儿那些事儿 | 来源:发表于2017-12-30 15:08 被阅读64次

    人生在世,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痛苦,没钱没工作的痛苦,找不到理想对象的痛苦,教育孩子不成功的痛苦,家庭不幸福的痛苦,等等,等等。。。

    我是学家庭教育的,只有三句话不离本行,才能显示我对家庭教育事业的热衷,开个玩笑。

    那么所有的这些痛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没有什么灵丹秒药,可以让我们这辈子活得轻松一点儿呢?

    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一书中说:“认知的主体不能独立于认知的客体独立存在”。意思就是说,我们看,是看某样东西,听,是听某样东西,愤怒,是因为某事,希望,是希望某事,思考,也是对某事的思考。我们自己是主体,那个认知的对象,就是客体。如果客体不存在了,也就没有认知的主体。

    有点像绕口令哈,打个比方,你今天早晨吃的大米粥,由电饭锅煮出来的吧?电饭锅是怎么来的?是由铁皮,塑料等一些材料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材料呢,又是由生产它的工人做出来的,而工人又是借助机器,生产车间才能工作,那工人又是怎么来的,爹生父母养的,父母又是怎么来的,又是由他们的父母所生养的。。。那么大米呢,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是农民插秧到田里,然后需要适宜土壤,光照,水分充足,成熟后又经由各种收割环节,销售环节,零售环节,最后加上你为全家人服务的初心,才成了今天早晨这一碗大米粥。

    这一切看上去繁琐的存在,才是这碗大米粥的实相,如果抽掉了中间任何一个环节,这碗大米粥就不存在了。讲这些跟我们的痛苦与快乐有什么关系呢?一个能经由这碗大米粥看到整个世界本源的人,才能不受苦。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通常将实相切割成若干零碎的片段,而看不到万事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事物的本质,看到了这个本质,各种焦虑,害怕,恐惧也就不复存在了,人就可以从痛苦中解脱。

    沙尘暴实验

    这样讲可能太抽象了,我再用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来描述一下本质的意思?我和儿子一起玩过一个沙尘暴实验,把透明水杯里装满水,加入沙子,再在杯盖内侧粘一个玩具小人儿,观察沙子降落的过程。当杯子受到外力作用时,沙子和水混为一体,我们看不到杯子里到底是什么,当杯子失去外力干扰,杯子里的东西渐渐清晰,本来的样子就呈现出来了,原来是一个戴帽子的小人儿。

    当我们看不清这个杯子里的东西是什么时,你会不会慌乱,焦虑,恐惧?或者去使劲摇晃杯子?为什么不会?因为你认识水,也认识沙子,也了解沙子比水重,你知道只要安静等待一段时间,等沙子沉下去了,里面的东西就看清楚了。

    也就是说,虽然你现在并不清楚将要发生的事是怎么样的,但是你了解沙子会慢慢下沉的这个规律,你很清楚如何去得到你想要的结果,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就是:“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那么焦虑与痛苦从何而来?对于水杯里的沙子,我们不痛苦,是因为我们了解它的规律。但是其他事情呢?求而不得,又看不清整个事件的原貌,不了解按照现在的状态发展下去,将会发生什么,内心有失去掌控的感觉,当然就会慌乱和焦虑。

    还拿教育孩子说事儿吧,和润万青范老师有句经典,教育的最大难点,在于对孩童的无知。对孩童无知,其实也就是对人性成长规律的不了解。孩子的行为是怎么产生的呢?当我们没有去探究背后的成因时,我们就很容易从行为表面入手去解决问题。其实,一旦我们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成因,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就改变了,进而,孩子的自我教育被启动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就会明白,孩子的行为源自家庭,同样一个行为,家庭环境不一样,背后的心理机制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东北大米跟河南大米味道不一样,是一个道理。

    举几个例子

    1.孩子丢三落四

    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上学的孩子丢三落四,今天这本作业找不到了,明天那张卷子又丢了,老师找家长,家长焦头烂额,特别希望孩子尽快改掉这个坏毛病,不是提醒,就是惩罚,结果就不见孩子改变。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家庭关系后才发现,孩子的妈妈最近生了个小弟弟,妈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弟弟身上。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丢三落四就能够获得妈妈的关注,哪怕是被批评,被惩罚,起码,妈妈关注我了。孩子以为这是他的成功,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时,我们断然不会再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去对待孩子了,而是给予孩子正向的关注和理解,让他明白,虽然妈妈有了弟弟,但你在妈妈心里的位置永远都不是他人可以替代的。

    2.无视他人的成功

    再比如有个同学,看到别人获得了某个奖项,大家都在为这位同学庆祝时,他自己却躲在一个无人关注的角落里,不参与大家的互动。

    表面看,这个孩子有点不合群,但是这样的孩子,恰恰是特别渴望成功的。他自己心里暗暗较劲,有朝一日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让别人看看我也能行。

    这样的孩子,非常依赖外界对他的认同,把幸福感定位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作为父母,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就断然不会去责骂孩子——“你看看你怎么这么小心眼,你就见不得别人好!”而是会去调整教育方向,引导孩子把重心放在自己的成就感和掌控感上。

    思考方向变了,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改变,孩子回馈给我们的结果,常常会超出我们本来的预期。

    3.有强烈的上进心,却没有行动

    有很多家长跟我提到过,孩子自己说了,特别想进步,就是看不见他行动。于是家长又开始着急,焦虑,催促,甚至说孩子太懒了,改不了拖延的坏习惯。其

    实,每个孩子都想进步,这种求而不得感觉,是最痛苦的。因为身体不听心灵的使唤。当妈妈说自己懒惰,拖延时,孩子就会信以为真,就真的相信自己懒,自己拖延,这恰好给了他了一个逃避的理由,我做不到是因为我懒啊,是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拖延的人啊!

    但凡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经过了很多次尝试也没有成功,失败的多了,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会去鼓励孩子,鼓励他正视学习中的困难,给到他情感上的支持和温暖,而不是关注行为本身的结果。

    4.沉迷游戏

    这个话题是令很多家长感到头疼的事情,其实,“沉迷”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陷阱。沉迷的意思是,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始终如一的品格。任何一个成功者,离了这种坚持的精神都不能成功。如果玩游戏算沉迷,那么孩子在学习过度投入算不算沉迷?

    之所以认为沉迷,是因为孩子做的事不符合我们的价值判断,跟社会需要也有些背离。如果孩子在游戏上投入的精力过多,就会影响学习,这才是令家长们恐惧的中心。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一般的家长就会认为孩子不思进取,采取围追堵截的方法,或者苦口婆心讲道理,各种方法都用尽了。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探求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心理需要,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想要成就的力量很强,特别想要获得成功,他们能在游戏中体验王的感觉,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

    所以游戏只是他们通过另一种途径追求成功的方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在现实世界中给孩子空间,增加他们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把孩子的坚持和执著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只有做对社会有益,对他人有益的行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当孩子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他就会明白,要获得这种成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是必需的事情了。

    5.主动攻击别人,缺乏情感

    有的孩子给人的感觉很冷漠,我们会用“情商低”去定义这样的孩子,其实只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就不难发现,每个所谓的情商低的孩子,都来自一个缺乏温暖的家庭。

    这样的孩子很少主动和别人交流,是因为他们觉得环境不够安全,有时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就会招致他的反击,那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他们会认为,如果我不攻击别人,别人就会攻击自己。

    他们给自己的心灵裹上一层厚厚的铠甲,认为当自己不主动关心他人时,自己就对别人无所求,当然也不会招致他人的伤害。当我们明白了看似冷漠的孩子是因为内心脆弱,就会用更加温暖的方式去对待他,而不会去指责他的冷漠。

    总之,教育的过程首先是家长学会修正认知的过程。认知的过程就是认识客体,认识客观存在的过程。再打个比方,很多家长在孩子写作业这个问题上头疼不已。我们是否问过自己,自己焦虑的是什么?是担心孩子写不完作业明天老师会来找家长,还是担心孩子今天不写作业明天也不会写,将来考不上好大学,会不幸福,还是担心孩子熬夜太晚影响身体,还是担心孩子养不成好习惯?从你担心的对象入手,去承认,这份担心是属于我自己的,去思考,如果我要回归平静,我要怎么去做?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就是事物发展的本质。一旦我们认识到,自己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并且从探索自己入手,找到与自己的焦虑,恐惧的东西相关的若干因素,那么你眼中的困难,就变成机会来成就你了。而当你看到了这一点时,你就平静了,你平静了,这个世界就平静了。就像那个沙杯里的小人儿一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290a5ea2273e:小王子里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可是却忘记了这点!其实孩童这种成长的规律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但是成为大人后就忘记了!
        教子育儿那些事儿:@涤生_01c7 你们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
        教子育儿那些事儿:@涤生_01c7 好感动呀,谢谢你们的支持!

      本文标题:家长如何才能从教育孩子的痛苦中解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ag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