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每年临近中元,妈妈会采买黄纸钱、宣纸袋、浆糊和签字笔,做好“写包”的准备。
“包”是老家常见的一种中元节祭司习俗物品。
纸钱包在宣纸袋上拓印标注已故亲人、祭奠人的姓名和时间,类似一张写好地址的信封,再将黄纸钱装进去,浆糊封口写上封字,一个纸钱“包”就做好了。
每个“包”的黄纸钱数量也有讲究,以三为上,以九为尊,每一个“包”里不多不少只装27张黄纸。由于大部分黄纸钱都是按斤卖,每年按张数分包,也成为全家最费体力和眼力的一个活儿。
写“包”的数量依旧以三为倍数,每个祭奠人要给已故亲人至少写三个“包”。
比如我家里的祖父、祖母、爷爷、奶奶和外公都已故去,那我一个人就要写至少3*5=15个“包”,如果想要多写一些,仍要在三的倍数上递增。
虽说听起来写“包”并不难,但数量大依旧是不小的工程量,写完封口的包等浆糊干透了就可以装起来,等到农历7月13或15当天烧掉。
烧纸钱包烧纸钱包也是有讲究的,以视野宽阔的十字路口为最佳,还需得是有坎儿(马路牙子)的位置才是上乘。如今连老家的县城里都已禁止在街边燃烧纸钱,爸爸通常会驱车到郊区,找一处安静的符合条件的地方,点烛烧包。
包起来的黄纸钱不容易烧透,所以焚烧时间会长一些,即便是在无人的郊区,爸爸也会坚持等到最后一点火星灭掉再驱车离开。
烧包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让我和弟弟多说一些话,似乎衬着腾升的火苗与纸灰,说出来的话和想念,也会一并带给已故的亲人。
但我依旧不太爱说话,提前备好词又觉得做作,不准备又总是不知从何说起。所以后来我把想说的话写成信,再将文书放进纸钱包里一并烧掉。
如果真能投递成功,想必收到信的亲人们,一定也很开心吧。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