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人民广场想法
最爱钱钟书,最具“痴气”却从“不惶惶然”

最爱钱钟书,最具“痴气”却从“不惶惶然”

作者: 涛金论 | 来源:发表于2020-06-17 02:51 被阅读0次

    ✍ 钱钟书=“痴傻”顽童+幽默大师+雄辩圣手+活体图书馆

    他是童心未泯的文学巨擘!


    钱钟书的《围城》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句是杨绛在《围城》电视剧片头题词,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围城》自问世以来,多次再版,至今仍被很多书迷喜欢。关于《围城》的各种研究也方兴未艾。

    翻看重读《围城》,也许因为年过三十,阅历渐丰,竟读出些以前没有的况味。


    1.《围城》主题的哲理意蕴

    这部小说写于1944年,是钟书先生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锱铢积累”而成,这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影响。

    作为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看似平淡的故事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痛恨。 与同时代的其他小说不同,《围城》的背景描写并未被用来体现人物行动的直接原因。相反,小说中人物的生活与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氛围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围城》通过社会、历史角度和人物心理角度和种种矛盾组合,塑造了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价格蜕变,描写人物在现实生活和民族时代精神上的龃龉。

    《围城》具有强烈的对社会现实讽刺意义。方鸿渐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想着有一番作为。却跳不出虚荣的心理,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又怕此事被露出马脚,处处小心翼翼的矛盾心理。作者对方鸿渐此举不屑,通过赵门楣之口说其“无用”。

    钟书先生揭示的现实矛盾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时代意义。现在留学海外的人中,也不乏有浑水摸鱼之辈,从所谓的“野鸡大学”中混张文凭,回国后招摇过市,自欺欺人。


    钱钟书“悲剧的悲剧”这一概念,融于《围城》的形象血肉刻画上。《围城》提示出方鸿渐等人的中国知识分子,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怯懦又有点良知,既想跟其他人一起捞到点好处,又清高地放不下面子,嫌弃别人“受马屁的容量,是没有底的”,又懊恼“老实人吃亏”——这样的性格,注定了方鸿渐求全而委屈的一面。人性中的“围城心境”由此彰显——外面的人起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2.钱氏语言:

    俏皮的幽默、机智的讽刺

    《围城》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但它又充满浓郁的喜剧成分。小说的语言相当幽默与俏皮,有很强烈的讽刺性,让人在掩卷大笑之余,陷入深思。 其在运用语言时,广泛使用的比喻手法,并且其比喻往往出其不意、令人惊叹,乃比喻之灵魂。


    《围城》的语言以其丰富的比喻手法的运用,蕴涵作者创作的最大特色:讽刺与幽默。在机智俏皮、嬉笑怒骂中,成就旷世美文。《围城》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

    摘录几段读书笔记:

    “狗为着所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才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方鸿渐直言赵辛楣“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
    “那天晚上,大家睡熟了还觉得饿,仿佛饿宣告独立,具体化,跟身子分开的。” “饿”是生理上感觉,这里把“饿”写成“宣告独立”,

    这不仅把抽象的“饿”形象化,具体化,拟人化,还把“饿”的程度独立为一个个体,在你的面前,挥不去赶不走,让你恼,让你无奈。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和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将来国语文法发展完备,总有一天可以明白地分开‘老的科学家和‘老科学的家,或者说‘科学老家和‘老科学家。现在还早的很呢,不妨笼统称呼。”

    这一段议论,读后使人深感作者的渊博、聪慧、幽默,发出会心的微笑。

    纵观全书,这样的比喻,俯拾皆是。极具幽默和讽刺意味。

    “痴傻”逗趣钱钟书

    “他纳闷儿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得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我们在牛津时,他和我讲哪条好汉使哪种兵器,重多少斤,历历如数家珍)。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却连阿拉伯数字的1、2、3都不认识。”

    杨绛回忆录中的记趣。钱钟书的“痴”气,在杨绛看来,是难能可贵的纯真童稚。

    我想到《阿甘正传》里的甘,学校的测试中甘智商低于平均,以至于校长拒绝他入学,并且到处同学欺负。但在甘入伍后,教官称甘为“一等兵、智商160”。

    可见,“痴气”的表象后面,是大智大才。就像钱钟书,以数学15分的成绩进入清华,而他的文学和英文却轻而易举地稳居第一! ……


    钱钟书和杨绛在特殊时期未能幸免于难,然而钱钟书不以为意,那艰难困苦里,他选择读,没有书,就反刍自己的笔记。 钱钟书从不与人争,人性他已经看得太过清楚。此生,他只做痴傻的自己。

    杨绛说:“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世间再无钱钟书。但他又何尝走远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爱钱钟书,最具“痴气”却从“不惶惶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xj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