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楞严经》第九卷白话大意之四

《楞严经》第九卷白话大意之四

作者: 书之鲜 | 来源:发表于2018-10-11 18:04 被阅读0次

见者增慧,转载多福——

跟我读藏经,白话写大意   第152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楞严经》第九卷白话大意之四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第九卷原文之四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历代高僧大德对《楞严经》的重要开示!

——近代天台四十三祖谛闲大师

  谛闲大师在近代为复兴天台宗的中流砥柱,一生教在《法华》,行在《楞严》之本,一生讲《楞严经》达十三次之多,并著《大佛顶经序指味疏》等,他赞叹《楞严经》说:「斯经高妙极致,非文言句义而能尽述。唯有退藏密机,虚怀仰赞而已,凡后之志学之士,苟能惜人身,得之不易。悟大教,值之倍难,或即生欲发真归元者,欲明心见性者,宜应于此一经,尽其心力,赤体荷担,坐卧经行,澄心体究,语默动静,反照提撕,其或宿种忽芽,大开圆解,如初春霹雳,蛰户顿开」。《谛闲大师遗集》第一编之「大佛顶经序指味疏」

  「此大佛顶法,是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自住三昧,是故最尊无上,名之曰大佛顶,亦名第一义谛,亦名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名无上觉道,亦名无戏论法,亦名阿毗达摩,亦名真实圆通,亦名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即表示此最胜之法,所谓依最胜理,说最胜教;依最胜教,起最胜行;依最胜行,还契此最胜理。教行理三悉名大佛顶」。《谛闲大师遗集》第五编之「大佛顶经玄义辑略」。台南南天台般若精舍印。(此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第九卷白话大意之四

阿难!有些善男子修学三摩提,在奢摩他止观中,突破色阴,见本具的本觉真心,就像在明镜中,看见自己的面貌,好像有所得,但是可见不可触摸,不能起用,又像被魇住的人,手脚都完整,见闻之性也没有被迷惑,但是心被邪念所触,所以不能动,这就叫做受阴区宇。如果能魇的罪咎歇息了,心能离身而反观自己的面目,来去自由,不会再有留难障碍,这叫受阴尽,就能超越见浊,依如来的佛眼看来,这个虚明的境界,还是以妄想为本。

阿难!已破色阴的善男子,会在定中得大光明,显发明了自心,自责压抑过分,忽然生起无穷的大悲心,甚至看到蚊虫,都好像父母看见自己的孩子,心里有无限的哀怜悲愍,不知不觉流下泪来,这叫做功用抑摧过越,如果明悟了这不是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觉悟了就不会再迷惑,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消灭歇息,如果将这个当做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会有悲魔趁机进入心腑之中,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人就悲痛,哭泣不停,失却了正定,最终就会沦落坠入地狱。

阿难!又有在定中的修行人,看见色阴销灭,受阴明白,诸佛的殊胜之相现前,过分的感激,生出无限的勇气,心志勇猛锐进,以为自己已经与诸佛平齐,甚至觉得一念之间,超越了诸佛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这就叫做功用陵率过越,如果明悟这不是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觉悟了就不会再迷惑,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消灭歇息,如果将这个当做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会有狂魔,趁机进入心腑之中,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人就自夸,狂妄傲慢无比,甚至上至诸佛、下到众生,都不放在心中、都不放在眼里,失却了正定,最终就会沦落坠入地狱。

又有在定中的修行人,看到色阴销灭,受阴明白,觉得向前已经没有心的修证境界,向后色阴已经销尽,在色阴受阴之间,进退失措,智力衰颓,忽然心生大枯渴,在一切时一切处,沉浸忆念枯渴之心不敢散失,还以此为勤修精进之相,这就叫做修心无慧自失,如果明悟这不是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觉悟了就不会再迷惑,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消灭歇息,如果将这个当做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会有忆魔,趁机进入心腑之中,那么,这个人就会早晚撮取其心,悬挂在色阴受阴之间,失却了正定,最终就会沦落坠入地狱。

又有在定中的修行人,看到色阴销灭,受阴明白,慧力超过定力,太过激进锐利,将定中所见的胜境,常怀在心里,自己心疑自己就是卢舍那佛,就以得少为足了,这就叫做用心忘失恒审,沉溺于自己已经成佛的错误知见,如果明悟这不是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觉悟了就不会再迷惑,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消灭歇息,如果将这个当做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会有下劣的易知足魔,趁机进入心腑之中,那么,这个人就会见到人就夸说已经证得了无上第一义谛,失却了正定,最终就会沦落坠入地狱。

又有在定中的修行人,看见色阴销灭,受阴明白,新的境界还没证到,色阴又已经消亡,前前后后的观察,自己觉得很艰险恐惧,心中忽然生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好像坐在铁床之上,又像喝了毒药一样,不想活下去,常常求人杀死自己,好早点得到解脱,这就叫做修行失于方便,如果明悟这不是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觉悟了就不会再迷惑,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消灭歇息,如果将这个当做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会有一分常忧愁魔,趁机进入心腑之中,那么,这个人就会受持刀剑割自己的肉,还为可以早死而高兴,有的就会非常的忧郁愁闷,走进深山野林、不想见人,失却了正定,最终就会沦落坠入地狱。

又有在定中的修行人,看见色阴销亡,受阴明白,在清净的境界中,心里感到安隐,忽然生起无限的欣喜,心里的欢悦无法抑制,这就叫做轻安无慧自禁,如果明悟这不是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觉悟了就不会再迷惑,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消灭歇息,如果将这个当做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会有一分好喜乐魔,趁机进入心腑之中,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人就笑,在通衢大道旁载歌载舞,自称已经证得了自在无碍的解脱,失却了正定,最终就会沦落坠入地狱。

又有在定中的修行人,看见色阴销亡,受阴明白,自己觉得已经满足了,忽然无端之中生起大我慢心,甚至是我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等一起发作,心里连十方诸佛如来都轻视,何况在下位的声闻、缘觉?这就叫做见胜无慧自救,如果明悟这不是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觉悟了就不会再迷惑,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消灭歇息,如果将这个当做圣人所证的境界,就会有一分大我慢魔,趁机进入心腑之中,那么,这个人就会不尊礼佛塔寺庙,摧毁经书佛像,还对人说“这些佛像只是些金铜、或者土木,经书也不过是树叶毡华而已,肉身才是真正的活佛,你们不知道恭敬我这个肉身佛,却去崇敬那些土木,真是颠倒”,有人听了非常相信,跟随这人一起毁弃碎裂佛像经书,埋弃于地下,即使没有完全听此人的话,也会让人怀疑、产生诽谤,因此误失了众生的慧命,致使其堕入无间地狱,这样的修行人失却了正定,最终就会沦落坠入地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楞严经》第九卷白话大意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fi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