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亲情大爱,《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作者: 格斗势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10:35 被阅读14次

看完余华老师的《兄弟》,被他那种冷眼旁观、诙谐幽默的描写方式吸引住了。很喜欢这种跳出生活,跳出书本冷静观察人生的视角。迫不及待又翻开这本《许三观卖血记》,再次认真体验了一番!

这本书的故事很短,内容极简单。刚开始读的时候都感觉有点无趣,差点儿中途放弃。再普通不过的人身上发生的再平常不过的鸡毛蒜皮;家长理短间平白直话的婆婆妈妈;朴素平凡的人演绎着平庸寡淡的生活。不值一提,更不值一看。

读过三分之一,读过主人公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娶妻生子,为人父母之后,故事情节突现端倪开始丰富起来,人物冲突一桩接一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起来。

许三观发现大儿子一乐竟不是自己亲生,不明不白蒙羞,成了戴绿帽替别人养儿子的乌龟王八,内心被爱恨情愁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充斥,思想和行动自相矛盾。一面不愿意接纳一乐,一面又为平息一乐闯的祸事去卖血。其间描写了其妻许玉兰习惯性坐在门槛上哭闹,典型的农村妇女撒泼,滑稽可笑的无奈形象;描写了许三观去看望曾暗恋的同事林芬芳,以与其“出轨”来报复许玉兰的不忠,并为报答林芬芳第三次卖血,寻求心理上的种种平衡。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将小人物的心理矛盾刻画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许三观第四次卖血是在人民公社时期,为了在饥荒年代让一家人能吃一顿饱饭。因心里的不痛快,不愿意让一乐吃自己卖血换来的饭,而使父子的矛盾激化,最终深厚的亲情占胜了人性的自私,父子俩冰释前嫌,血浓于水,相互接纳。

不顾性命相继第五次、第六次被迫卖血,则是为了盼望儿子下乡插队能健康平安,早日调回城里工作,有个好前程。文革时期艰苦的生存环境,残酷的社会制度下,穷苦大众挣扎在生命线上,几近生死边缘,存活下去是整个家庭的信念。

故事的高潮因一乐患严重肝炎命在旦夕,急需要钱去上海救命。全家人凝聚一心,不惜牺牲一切为亲情背水一战。二乐数九寒天冒着大雪,徒步几十公里从插队的农村将一乐背回家,病倒在床;三乐拿出所有的钱支援一乐看病,没给自己留任何后路;亲朋好友在自身贫困的情况下借钱给许三观,不计前嫌,大爱无私;许玉兰独自搀扶儿子奔赴上海看病,用生命阿护骨肉之情;许三观一路筹钱四次卖血,昏死在医院,救儿心切,到了疯狂的地部。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却令读者沉浸在一场亲情感动和穷苦悲悯的情感挣扎中,不能自拔!

小说结尾,年老的许三观最后一次为自己卖血,却遭到血头嫌弃,感情瞬间崩塌,压仰一生的情绪恣意渲泄,老泪纵横,酣畅淋漓!而人生的悲凉,生命的卑微却在无私的亲情奉献里泽泽生辉,光芒万丈。普通的生活里孕含着不平凡的感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伟大的。亲情没有身价,认真的活过,今生无悔!

[无戒90天写作成长训练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人物的亲情大爱,《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jl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