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从生下来开始,最爱的人似乎就是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这是一种本能。
妈妈可以说是孩子婴幼阶段最亲近的人,给了孩子生命,喂哺他成长。这种亲密关系看上去是不可替代的。
宝妈们可能会有同感,婴幼阶段的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非常强烈的。
依恋感建立初期,“有奶就是娘”一说,听上去有些夸张,却是有一定道理的。
随着宝宝的判断能力增强,对熟悉的面孔更依恋。宝宝对经常在身边的人更为偏爱笑容更多,喜欢接近并依偎在对方怀里,而面对“这个人”以外的其他人,表现较为冷漠甚至是害怕。
妈妈在前面两个阶段没缺席,就是此时宝宝最信赖的“亲密人选”。
在带宝宝的过程中,我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宝宝的这种亲密依恋。姐姐九岁了,这个阶段已渐渐过渡;现是弟弟正处在这个极度依恋阶段。
早晨一醒来还没睁开眼,小宝就开始一边喊妈妈一边用头和手脚左右试探,看妈妈在不在身边,如果喊了几声没得到回应,头和手脚也感觉没触及到妈妈,瞬间就会睁开眼左右看或直接坐起来环顾四周。
这时假如看到妈妈,会表现得特别开心,并强烈要求妈妈来抱或陪他一起赖个床;假如发现妈妈不在视线范围内,就开始不停喊妈,爸爸安抚的话会抗拒或者低哭,直到妈妈或他感觉熟悉的人(比如说姐姐)过来陪玩为止。
带他起床、洗漱、吃早餐后,能够独立玩一会儿,前提是随时能看到或感受到妈妈的身影。玩了一阵开始无聊和不耐烦时,又开始要找妈妈。
整理房间时,他也跑来房间,在我边上玩或瞎捣乱,有时搞得越整越乱。
洗衣服时,他也找到卫生间,甚至也在一边的水龙头上放着水玩,我一边做着事一边挺着急,担心放水无限和弄湿衣服之类的安全隐患。
拖地时,有时拖到哪儿,他跟到哪儿,手里拿着他的小车在地上把玩;有时还跟我抢拖把,说他要拖地,让人又气恼又好笑……
晾晒衣服时他也会来凑热闹,要帮我拿衣服,通常是越帮越忙的。
做饭时他待在厨房门口,不让关厨房的玻璃门,要能直观看着我的身影,他才放心在那里玩,更多时候会不让我做饭,不让系围裙,随时想拉我出去玩……
我有时忙工作,一个电话下来是一个小时。小宝哪怕平时再捣乱,这个时候是知道安静的,知道妈妈电话时他不可以讲话,这点是让我感动的。他在我身边绕来绕去,就只是想跟妈妈待在一起而已。
周末的时候稍微好一点,有最熟悉的姐姐在家,小宝会有一部分的时间很乐意跟姐姐一起玩。当玩的差不多,有时感到无聊时,两个就都来找妈妈了,这时都带到外面去玩是最能解决问题的了。
孩子爸虽然也疼他们,但有时严苛,两个娃几乎都是死不找爸。爸爸主动带他们出去玩时,他们能接受,如果我是一同去,他们才表现得特别乐意。
晚上睡觉时,更是都希望妈妈陪伴。姐姐大了,正在不断引导她独立睡觉,渐渐也有适应;弟弟睡觉前,几乎是非妈妈在身边陪同不可了。
有时虽然感觉很累,花太多的时间陪伴他们,但会感觉是值得的。起码在他们人生的最初阶段,我给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将会形成以后人格中最好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但愿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在以后的成长历程中,这种幸福感可以无形中自然延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