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处之泰然,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
当今社会是适者生存的社会,是高效率、快节奏、充满竞争与挑战,且瞬息万变的社会。在这样的形势下,造成人们心理失衡的原因有很多,生活观念的更新、家庭观念淡薄等,都会使人们走进失落的世界。因此,一个人怎样保持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在“不平衡”面前,有的人不加以分析,便火冒三丈,唇枪舌剑,换来的却是赌气“出走”;而有的人,在短短的几分钟后便将愤懑化解为冷静,重新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思考。对待“不平衡”的两种处理方式不同,结果自然也是不同的。前者只能是在人生道路上一次次地愤怒、挫败、出走……而后者往往可以在心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不断上进。
那种心态容易“不平衡”的人,常常看到自己身上的光环,却忽视了自身的缺点。而善于调整心态的人,则有强烈的反省意识,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朝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努力。面对生活,我们必须掌握逆境中平衡心态的本领,培养自己面对艰辛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会化解生活中的那些痛苦,悟出人生的真谛,坚信自己是块金子。
其实,心理失衡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并不是现实。“吃醋”心理就是心理失衡的一种表现。“吃醋”心理往往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真正的强者具有宽容的个性,一些人正是由于缺乏自信,才会把自己的自尊完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和认可上,所以才会忍受不了别人比自己强。那么,对于不平衡心理,又该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呢?
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也要肯定自己的长处,“你好、我好、大家好”,学会自我欣赏,也需要因势利导,将破坏性的“吃醋”心理转化成建设性的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其次,要有切合实际的抱负。有些人的抱负不切实际,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欲求不得,便会认为自己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消除挫折感,则应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稍有提前量,不努力达不到,尽心尽力则能够超越目标,心情自然就会舒畅了。
再次,要适当变换环境。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换一个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通过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