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孕育教育亲亲妈妈
童喜喜 |8种方法,一本书读出十本书的效果(中)

童喜喜 |8种方法,一本书读出十本书的效果(中)

作者: 童喜喜 | 来源:发表于2017-05-16 17:48 被阅读9次

    今天继续分享其中的3个方法。

    倒背如流。

    孩子的记忆力超好——这点大家都有共识。受到部分父母青睐的“读经”,就源自于此。

    国学教育当然是必要的,但国学绝不等同于读经。把“经”让孩子背会,让孩子在成长中反刍、消化、运用,这种想法固然是良好的愿望,可惜,在眼下已不可能实现——现在的环境,不是能在生活中让孩子纯粹去反刍、消化、运用“经”的时代,而是更需要孩子在鉴别东西方文化中吸收、运用的时代。

    就算孩子从生活中能够体会到部分“经”的精髓,我敢肯定,同样的精髓完全可以通过更加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呈现,这些故事能让孩子对其中的道理感同身受、记得更牢,又何必拘泥于“经”?

    所以,我觉得这一条促进思考的办法,值得解释的是背诵的内容:背诵是必要的。但与其整本背“经”,不如有取舍地为孩子选出一些“经”中的内容,同时把精力更多放在真正值得背诵的内容——诗词上。

    中国诗词是柔软的经。从接受的难易来说,那些以文学方式传承的传统密码,更易被孩子理解、从而接受。从使用的角度来说,那些华美的辞章,也会更多用到孩子的表达中。

    如此推广开去,那些优秀童书中感动孩子的部分,不妨也让孩子背背。

    为了让孩子乐于背诵,有一些小诀窍:

    比如,开始时,其实不用强调要背,就说让孩子熟读几遍。

    比如,不妨大人和孩子搞场背诵比赛,大人肯定背不过孩子,让孩子有成就感。

    比如,老师要求孩子背诵是关系到考试,字词都必须清楚。但父母要求孩子背诵时,不必那么苛刻。尤其是童书、小说中的内容,基本背诵就行,不用像诗词那样苛求于每个字词的准确。

    比如,如果能让孩子理解内容,更有助于孩子背诵。这里说的理解,不是老师要求学生的那种词句明晰、主题明确,而是让孩子基本明白要背诵的这些说的大概是什么。

    比如,有个妈妈在女儿读中学、背诵的时间更少时,她是用录音机把值得背诵的内容录下来,在家里反复播放。时间长了,女儿也就熟极如流了~

    比如,不妨边游戏边背诵。记得我的堂弟4岁时,我让他背《登鹳雀楼》,他读过好几遍也没背下。我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根据诗词内容来表演。

    白日依山尽:手指远方做下山的滑下动作。

    黄河入海流:做出波涛一浪一浪向前;

    欲穷千里目:做出孙悟空眺望的姿势;

    更上一层楼:放下孙悟空的手势,做出上楼的动作。

    我一边表演,一边说着这些诗句。弟弟哈哈大笑,神速地背会了。

    让我有点惊异的是:不知弟弟是年龄大了恰好从此开窍,还是觉得诗词原来讲的也是故事很好玩,从那以后,他对背诵诗词这种事,不再那么反感了。

    在阅读中,我个人的感受是:绝大部分,是默读(完全不出声,眼睛滑过文字);有时候,会默诵(嘴巴不出声,其实在念);还有时候,忍不住大声读出来。往往这些忍不住大声读出来的内容,是最触动我的内容。

    思考,就是反刍这些触动。如果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光,背诵一些内容,把这些触动自己的文字记在脑海里,本身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也为一生的思考积累了所需的原材料。

    大胆混搭

    所谓混搭,就是将一些书合并同类项,让孩子同一时间里被这一类作品包围、浸润。

    最简单的混搭办法,莫过于对“同一系列图书”的阅读。

    这种系列图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一作者的“xx系列”图书,这种系列图书的品质相似度更高;一种是由出版社策划的不同作者的“xx系列”图书,而这种系列图书据我观察水分比较大,能保持水准基本相同的系列比较少,因此少有的几套如“彩乌鸦”、“国际大奖小说”、“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数学系列”等,都取得了相当积极的市场认同。

    系列图书,会是老师用来作为扩展阅读的好办法:师生共读一本,推荐孩子自主阅读该系列的其他图书,课内课外结合,收效更大。

    顺便说一下:我常常看到有父母对“要不要给孩子买全套某系列图书”抱有疑问。我想,这也是根据孩子的阅读程度不同来区分。

    刚刚开始自主阅读的孩子,不妨为他买全套的书,这样孩子读起来更轻松、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便于培养阅读习惯。

    若孩子已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父母或者囊中羞涩、或者家里书满为患,我倒觉得不妨克制一下,只给孩子在一套书中挑口碑最好的几本购买,或者先买几本,拖一段时间再买几本。

    人的天性,就是对“容易得到的不珍惜”。相对那些拼命给孩子买书、只担心孩子看书少的大人来说,这样去买书是反其道而行之,有点“吊孩子胃口”的意思,反而会刺激孩子更珍惜已买的那几本,孩子很可能会尝试着对那几本书反复阅读,其收获不见得比买全套的少。

    中级混搭办法,就是同主题阅读

    比如历史类、亲情类、战争类……等等,在某一段时间,将同一主题的图书提供给孩子。

    其实,阅读经验丰富的孩子往往会对大人主动提出这种要求:希望阅读某一种类的图书。在这网络时代,为孩子提供这些同主题的图书,只是简单搜索一下就能解决的事情。

    还有一种同主题阅读,就相当考验大人的水准了:把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中有不同解读的图书集中在一起。这样一来,大人只要稍加点拨,孩子就能顺着时间的脉络看到思想在不同时代中发展的轨迹。

    比如,《三只小猪》的故事,从传统到现代到后现代,已经演绎出很多版本。这样的图书集中在一起阅读,孩子所受刺激更大、所思相对自然更多。

    高级混搭办法,就是深度扩展

    倘若孩子对某种内容或某种主题的书籍感兴趣,那么,同一内容、同样主题的图画书、文字书、影视、美术、甚至音乐……等等,综合在一起供孩子品尝。

    每种体裁都有它的优势与劣势,即使是改编的作品也会有不同取舍、存在不少差别。这种对同一主题的全方位解读,让孩子眼观之、耳听之、手舞之、足蹈之……这对孩子的熏陶,显然比单纯只读一本书更好,也能让孩子在重复中深入主题、细细回味。

    还有一种扩展阅读,是根据已读书中内容的指引来读书。比如一本讲星星的童话、小说,不妨扩展到讲星星的科普书;比如一本书里提到其他书的书名,不妨将这本书也买来让孩子读,这样也能加深孩子对两本书的理解。

    为什么“大胆混搭”能对思考有帮助?

    很简单:所谓思考,就是希望孩子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孩子还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还不懂如何举一反三时,大人帮助着找出这些“一”旁边的“三”,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明确知道“一”可以变成“三”。

    当孩子发现一本再好的书,也会有不同方式或是不同人来进行新的叙述、讲解,孩子会感到任何书都是一本“未完成的作品”,就能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加入其中,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顺藤摸瓜

    当孩子对阅读有了兴趣之后,让孩子学会自己主动找书读,是很重要的。

    孩子主动找书,本身就是在提前对书的内容进行思考。而让孩子养成有问题去找书的习惯,则是学会了一种重要的自学的办法。

    孩子自己选的书,在阅读后,也更容易激发孩子讨论、思考的兴趣。就像自己亲手做的饭菜,无论好坏总觉得滋味不一样。

    因此,大人可以给孩子丢一根藤,让孩子顺大人的藤,去摸自己的瓜。

    这根藤分为两种:一种作者,一种内容。

    孩子喜欢追星。这种对偶像的崇拜,是成长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因此,不妨将盲目的偶像崇拜,借用到阅读中来。

    当孩子喜欢某一本书时,大人可以提示孩子注意书上的作者简介,介绍:这个作者还写过很多书呢!你自己去找来读一读吧,说不定这个作者其他的书更有趣!

    给孩子一点钱、或者带孩子到书店去、或者和孩子一起在网上书店浏览,让孩子自己选购几本这位作者的书。

    孩子容易在短期内对某种事物特别痴迷。比如动物、公主、飞机、汽车之类。

    这时,也如法炮制:给孩子钱、或和孩子一起到书店、或者和孩子一起在网上书店浏览,让孩子自己挑选几本类似题材的书。

    孩子选书的目光,和大人的不见得相同。这样购书时,大人要注意给孩子更多自主度,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允许孩子选购失败。

    一旦孩子选购的是大人完全看不上眼的劣质图书,也不要紧。这时,坏书恰好可以作为靶子,大人可以和孩子探讨这本书差在哪里。从生活的失败中汲取教训,那么,从坏书里得到的,远比买一本坏书失去的多。

    请注意:第一种围绕作者的偶像崇拜式阅读,可以在短期(比如数月、大半年)内进行,或者穿插着其他书的阅读,长期进行。

    一般说来,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局限。若是长时间只读一个作者的作品,则是阅读上的偏食,最终也会导致精神的营养不良。

    本文节选自《喜阅读出好孩子》(童喜喜  著)

    该书入选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深圳图书馆读者借阅率最高总榜十佳

    湘鄂赣专家联合推荐30种优秀图书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喜喜 |8种方法,一本书读出十本书的效果(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nl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