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孕育教育亲亲妈妈
童喜喜|8种方法,一本书读出十本书的效果

童喜喜|8种方法,一本书读出十本书的效果

作者: 童喜喜 | 来源:发表于2017-05-15 17:25 被阅读27次

    阅读是否有效?

    关键在于读完之后是否思考。

    阅读相当于吃饭,思考相当于吃饭之后的消化吸收。

    如何促进思考,才是父母和老师应该解决的问题。

    在激发思考上,应该反对孩子读完一本书,就扑过去迫不及待地问:你读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因为,某些暂时形容不出的感受,可能才是真正的收获,是需要时间去反刍、消化的。

    但是,以下这些促进思考的办法,无论父母还是教师,都非常容易做到。更重要的是,它运用起来几乎不留痕迹。与其说它是在促进阅读思考,不如说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

    今天先说四种。

    心灵阅兵

    帮助和督促孩子做阅读记录:在孩子年幼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记录。孩子稍大一些,就可以亲自动手记录。

    只是按照日期进行的纯粹阅读记录,只记书名和作者,并把图书根据文学、科学、人文进行归类。

    这样坚持记录着,就像一份精神食谱,也像一场心灵阅兵,大人和孩子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阅读中的欠缺。

    需要注意的是:大人千万不可因为这份记录而互相攀比,万万不可因为自己孩子阅读数量比其他孩子少而指责孩子。一旦有这样的行为,就会让这样的记录很难坚持下去。

    自相矛盾

    根据调查,在阅读的问题上,亚洲国家普遍字词句的积累做得更好,而欧美等国家普遍更强调批判式阅读,创新意识更强。

    借鉴后者的经验,我们在孩子阅读时,可以着重于向孩子问一个问题:这本书,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从思考里学会思考,相信但不迷信书。

    哪怕孩子的答案是“我全都喜欢”,大人也可以态度轻松地信口胡说:“是吗?我怎么全都不喜欢呢?”孩子肯定会急着反驳大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思书籍,进一步巩固加强他的思考。

    信口开河

    每本书阅读中、阅读完毕,孩子若无话可说,请不要勉强。读过书的大人可用分享的态度,对孩子说说自己对这本书的想法。说时别忘了申明:“不知道你怎么想,我是这样觉得……”既是分享,语气也不妨轻松活泼。

    如果孩子有兴趣发表意见,不妨让他自由发挥——信口开河。

    此时,大人要做的不仅是耐心倾听。一旦有闪光的句子、想法诞生,更要立刻大声、清晰地用书面语言重复一遍,及时赞赏孩子这句话或这个观点很好。另外,还可偷偷记下这个句子、观点,日后有机会可重复探讨。

    记录时要注意:对大孩子来说,可以光明正大、惟恐大孩子不知地记,因为这会让大孩子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对小孩子来说,却以偷偷摸摸为宜,比如用手机、录音笔等等。因为小孩子的思维更跳跃、更易被中断,大张旗鼓地记录反倒可能影响孩子“开河”时的专注。

    “信口开河”这个办法,很小的孩子就可以用。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它对大孩子其实同样有用。

    大人对幼儿的信口开河多为欣赏鼓励,对大孩子却会加以喝斥,说孩子是“胡说八道”。

    其实,谁不曾胡说八道?眼下的我,不也正在胡说八道么?

    当然,比“胡说八道”更重要的是“自圆其说”。但胡说八道正是自圆其说的前奏。

    为了让孩子有朝一日能自圆其说,请现在给他们留下胡说八道、信口开河的空间吧!

    写完此文整整一年后,我在朱永新老师的文章中,发现了绝佳佐证——

    朱老师写了他与他大学恩师燕国材先生的第一次见面:“一天,教室里来了一位个子不高,但气度不凡的中年人,上课铃一响,他就健步登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八个大字。后来,我们知道,这就是学术界一位传奇式的人物——燕国材教授。燕先生博学多才,这八个大字就是他倡导的治学方法,激起我们的创造冲动……他把‘创新’作为治学的灵魂,也作为对弟子的期待,后来,他确实用这种精神把我们带进了心理学园地。”

    既然大学生都能被如此鼓舞、激发,何况可能性更为丰富的孩子乎?!

    乱写乱画

    这一条,突出一个“乱”字,“杂乱无章”之意。

    大人、尤其是老师,对孩子阅读常常会要求写读后感。写读后感的确有效。绝大多数孩子,基本都把写读后感视为畏途。有很多孩子说自己喜欢一本书的原因,可以说得滔滔不绝,甚至可以说得很精彩。但要孩子写读后感,马上就显得干巴巴。

    所以很多孩子写读后感时,不是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在网上搜索、在书上的推荐语里摘抄,大段引用别人的话——这,其实就走向了思考的反面。

    我们大人回想自己的阅读,也会发现:我们平日里大量的思考,其实是零乱的、琐屑的。只有到围绕某件事进行分析时,这些思考才会从点滴汇聚起来,才会串出一个链条,形成自己的意见。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写”是“说”的升级版。写下思考比说出思考,要求的能力更高、对促进思考也更有效。

    因此“乱写乱画”,就在“说”和“写”之间的一步。

    为孩子准备好属于他们自己、可以信笔写划的书,阅读时要求在书上写下批注,划下感兴趣的句子、段落等。批注的字数不做硬性要求,长可数句、短则几个字都行。也没有必要像学校布置的作业一样,要求字迹多么端正,尽量降低难度,让孩子学会并喜欢上拿起笔阅读——

    这种做法很简单,短短的、零碎的几秒钟、几分钟,好处却很多。

    第一,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孩子和书籍、和作者对话的意识。

    第二,好书不厌百回读。今后孩子再重新翻起时,会下意识就划过的地方重新细读、精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第三,古人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可当下孩子们课业负担太重,这种办法就是一个无奈的改良版吧……

    用这“乱写乱画”的“乱”,帮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点滴积累思考,督促孩子阅读中及时记录零碎感受。最后的努力方向,是从杂乱无章走向出口成章、下笔成章。

    乱写乱画,是针对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而言。

    如果是教师,则可要求孩子的批注少而精。并且在读书会时,可以请孩子们轮流分享自己的批注,从而督促教室里的每个孩子在阅读上都不掉队;也可以让孩子对精彩段落以批注的方式进行仿写,那就是最鲜活的第一手写作训练。

    总之,崭新的书,永远是作者的书。再珍贵的书籍也要从书架上走入手中、眼中、心中时,才会真正苏醒。

    所有的书,原本一样,可做过批注的书,才是读者进行再创造的书,是属于每个读者独一无二的书呢!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喜阅读出好孩子》(童喜喜  著)

    该书入选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深圳图书馆读者借阅率最高总榜十佳

    湘鄂赣专家联合推荐30种优秀图书

    等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喜喜|8种方法,一本书读出十本书的效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bh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