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解读新书:《如何学习》
文章字数:4000
阅读时长:15分钟

上周没有写书评,因为我整整花了两周精读这本书——《如何学习》。我其实能读得更快,但遇到一本好书,我通常更愿意停下来,在每个结论中思考、拓展、质疑和总结。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科学记者,他收集并分析了很多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最终从科学角度出发,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大脑来高效学习。
以下便是我总结后的5招,每一招我都尽量会有方法、科学原理、案例和运用方式来给大家讲解。
第一招:间隔复习法
1)方法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大家都懂:以5分钟、半小时、12小时、1天、2天、4天、一周、2周的频率去复习一个新知识,就能将知识牢固在脑海中,这就是间隔复习。可是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并不一定能运用好,因为我们只知道结论,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
2)科学原理
大脑会遗忘,这件事恐怕是学生最大的敌人。可是为什么大脑要遗忘呢?你是不是特别羡慕过目不忘的人?
其实,大脑的遗忘功能是有意义的。我们都知道手机、电脑的硬盘存储空间是有限,一旦超过了就无法存储新的内容,就需要人为主动删除不需要的内容,才能继续使用。
如果大脑的硬盘也需要人文删除,那得多累!这时遗忘的第一个功能就表现出来了:遗忘能主动地清空大脑认为对我们来说不重要的信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吸收更多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大脑的第一个作用:过滤。
有了这个功能,相信你还不满意,因为我们总会因为很快忘记一些很重要的事情而懊恼,比如一个重要的约会,一个昨晚刚背的单词,。其实一段新的记忆进入我们大脑中,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快速的被遗忘,只是这段记忆的提取能力减弱了。
什么意思呢?一段记忆具有两种能力——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当记忆在我们脑海中长期没有被使用,它其实没有被删除,只是提取能力减弱。当我们再次使用这段记忆的时候,记忆的提取能力就会被增强。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遗忘的第二个好处——增强一段记忆的提取能力。
而想要记忆的提取能力,不仅可以在频率上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去复习记忆,其实还有其它诀窍。一段记忆的提取过程越费劲,这段记忆的提取能力越强。而且主观的去检索记忆效果远远比被动的接收信息强。
3)案例
还记得樊登老师讲过《认知天性》这本书吗?樊登老师说他经常在看完一本书之后,合上书,在脑海中努力去回顾这本书讲的内容。这个方式的效果远远比把书重新看一遍更强。这就是因为主动检索的记忆效果比被动接受信息好。
4)运用方式
你在学习今天的内容后,会不会复习昨天的内容?我们每周都会读一本书,你是否在每周读完书之后进行复习?你是否复习完本周新书之后,会把上周的书籍也进行复习?你不去告诉大脑这些信息是重要的,大脑就很容易把这些信息删除掉,结果就是你学完跟没有学一样。所以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第二招:交替学习法
1)方法
学习时不要经常在同一个位置,也不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学习同一类内容,更不要一味的追求绝对安静的环境去学习。
2)科学原理
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实验:我们在与最初的学习场景完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考试,记忆的效果会最好。这是因为大脑在记忆信息的同时,不单单把我们认为重要信息记下来,还会记录环境等其他信息,包括耳机的音乐、路边的嘈杂声、空气的味道等。当你再次接触相同的信息时,这些环境的信息的记忆会跑出来提醒你,帮你提取当时正在学习的重要信息。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的考试环境和复习环境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你越沉浸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你复习的内容就对环境的依赖性更强。为了摆脱这一点,你可以尝试更多的学习环境,这样子你就会获得更多的信息来辅助你回忆学习内容。
我们的大脑天生具有辨别细微差别的能力,是因为大脑对不协调的信息天生敏感,因此交替学习能够让大脑的分辨能力更高,提高思考的灵活度和应变能力。
交替学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交替的时候,你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及时帮助我们巩固旧知识,增强记忆的提取能力。
3)案例
毛主席经常在马路边学习,因此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他也能从容不迫的指挥军队。准备高考时,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不要花一大片时间去学习相同的科目,而要不同的科目之间交替学习,也是出于这个学习道理。
4)运用方法
我决定对我的读书计划进行调整——不再是同一周内只读一本书,而是一周内交叉阅读不同的书籍。并且养成在交替时及时复习前面内容的习惯,主动去回忆、关联与对比。这个调整不会增加我的阅读量,但可能会极大提高我的学习效率。
第三招:自测法
1)方法
每次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前,问自己想要在这些内容中学到什么。然后在每次学习完知识的一两周后,检验自己从这段学习内容中学到了什么。
2)科学原理
你是否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明明自己已经很掌握这个知识点,但就是在考试时不知道如何解答题目。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熟悉假象”——以为自己掌握了,但其实是自己太天真。
“熟悉假象”是大脑的一种正常反应,是因为掌握了一段知识之后的内心愉悦感,让自己虚增了对内容的掌握度。而要破解这个泡沫假象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考试。
我们总以为考试是一种衡量成绩的方式,但其实不是!考试,其实是一种学习工具。但我在这里不想用“考试”这些字眼,是因为考试这个词已经严重的伤害了我们的心灵。我更想用“自测”这个词来介绍考试的功能。
自测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学前自测,另一种是学后自测。
学前自测,就是在学习一个内容之前,对自己进行测试,这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同时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时明确重点。
学后自测,就是在学习一个内容之后进行测试,能够帮助我们揭开“熟悉假象”,同时你在回忆内容时增强你对记忆的提取能力,并且纠正错误的记忆。
3)运用方法
每次学习一个新的章节,都要先把自己希望在本章节中学到的内容罗列成多个问题,记录下来。
比如你正在学习【提高学习力】的书,你可以问自己:提高学习力有什么方法?应该怎么操作?为什么可以提升?....先尝试自己回答这些问题。
当你学习完本章节知识后,在一两周内你必须回顾之前在学习前提到的问题,观察自己在学习前与学习后对知识的对比。并且尝试不看书的情况下,整理本章节中的框架、模型和高速公路(不懂框架、模型和高速公路可详见上篇文章《如何高效学习》)
第四招:顿悟法
1)方法
在发现自己绞尽脑汁想一个问题一直找不到答案时,可以尝试放松下来做其他事情。一段时间后,大脑就自动帮你解答了这个问题,并且清楚地将答案浮现在你眼前。
2)科学解释
每个信息都有其背后通常代表的含义,所以大脑在阅读一个信息时,都会优先提取该信息在大部分时间会表达的意思。这是经过几千年进化,大脑节省资源的明智表现,但有时也因为这种预设立场的能力,导致我们遇到见识的瓶颈。
要想对一件事情有深刻了解,肯定不能停留在信息本身的表象。而当你越根据表象去做深度思考,你永远抓不到信息的核心含义。当你主观意识放弃思考该问题后,大脑往往会悄悄发挥起来强大的作用,它会全盘的对问题进行分析,他能绕过你主观意识的预设立场,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是你处于放松的时候。
要想达到顿悟,大脑需要经过四个状态:准备期——孵化期——顿悟期——验证期。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煮饺子:准备期就是将饺子放在锅里,孵化机就是开始煮。孵化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你要做的就是放松,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当饺子煮熟后,就会像想法一样一个一个的浮上水面,这就是所谓的顿悟期。最后我们要吃饺子,要检查饺子是否已经成熟,这就是验证期。
当然,你不要遇到一个问题,马上就想着放松休息靠大脑。进入顿悟的前提是你已经绞尽脑汁,黔驴技穷!
3)案例
在脑经急转弯中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叫做波士顿医生。问题是这样的:有一个医生住在波士顿,他的亲弟弟住在加拿大。可是有人告诉你这个弟弟并没有亲哥哥,为什么?
如果你单纯在信息表面的信息进行思考,你会觉得这道题非常不符合逻辑。或者如果你此刻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你可能会第一时间识破这道题的诡计。这道题的答案就是:因为这个波士顿医生是个女的!
我们就是根据【波士顿医生】跟【弟弟】这两个信息,在无意识中以为波士顿的医生是一个男性。这就是所谓的表面印象。
4)运用方法
遇到问题,首先绞尽脑汁去想,考虑是否自己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直到觉得自己黔驴技穷,尝试放松,深呼吸,去做其他题目,或者去做一次瑜伽,甚至去玩一局开心消消乐。五分钟或者20分钟后再来看这道题,或许大脑已经给了你新的思路。
第五招:睡眠法
1)方法
学习知识后,搭配合理的睡眠安排,可以让自己学习效果最大化
2)科学解释
大脑在睡觉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的停止。
很多科学家发现:人类在深度睡眠的过程中,会出现眼球快速转动,并且大脑持续发射一定频率的波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人类在睡眠中大脑并没有停止运动,而是正在进行思考。我们经常发现,晚上没有解决的题目,第二天一觉醒来就把问题想清楚了,这就是因为大脑在我们睡觉的过程中,偷偷帮我们做了思考。
樊登老师讲过《睡眠革命》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一个睡眠周期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快速眼球睡眠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每个阶段大脑都在进行不同内容的思考,比如在【快速眼球睡眠阶段】过程中,大脑会进行一些抽象或逻辑的思考;【第二阶段】过程中,大脑会做一些有助于眼手配合运动的思考,在【第三、四阶段】过程中,大脑不仅会帮助你美容,而且会加深巩固你的记忆。
而在不同的睡眠时段中,大脑进入不同的睡眠阶段时常会不一样。比如你每天都很早睡,大脑进入【第三阶段】的时长会更长,这样对记忆的巩固就会越深。比如你每天早上很晚起,大脑花费在【快速眼球睡眠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时长会更长。这样有助于逻辑思考和眼手配合运动。
3)运用方法
如果明天早上老师要考察单词背诵,建议你今天晚上背诵完早点睡觉,然后明天起个大早进行复习,然后去参加考试。
如果明天你要考数理化,你可以尝试复习的比较晚,然后在第二天睡个大懒觉之后去考试。
总结
以上便是本书中作者介绍的主要五种学习方法,你可以将以上方法都进行尝试,运用在不同科目、不同类型的学习中。
如果要用一段话来总结这本书的方法。那便是:
学习前进行自测,学习过程中注意交替学习,学习后要花时间间隔地复习,并且仍要再次进行自测。测试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尝试先放松,过一段时间再思考一遍。最重要的,就是睡个好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