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命、死亡与焦虑(上)
每一个走进心理治疗室的人都或多或少希望摆脱生活中一些苦恼,如果坐在对面的治疗师却试图引发她/他对死亡必然性的觉察,这会不会变成一场灾难?
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926年探讨了"死亡的观念如何拯救人"的问题,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洞识,我们对个人死亡的意识起到一种鞭策作用,促使我们从一种存在模式转移到更高级的模式。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模式:
1、忘失的存在状态(不真诚的模式):人活在事物的世界,沉浸于日常琐事,随波逐流,意识不到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麻木、逃避。
2、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真诚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构建了自我,也意识到自己正在构建自我;能够包容自己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能够面对绝对的自由与虚无,并因此感到焦虑。
海德格尔认为,人要从第一种存在状态进入第二种存在状态,要靠一些特殊的"紧急体验",然后可以将人从第一种状态猛拉到第二种状态,这些"紧急体验"中,死亡是一种极致体验,死亡是可以让我们可能以真诚的方式来生活。
尽管肉体的死亡能摧毁人,但是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如果没有死亡,那对生的愉悦就会迟钝。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29岁的时候,在被枪决的最后一刻获得缓刑。在托尔斯泰创作的《战争与和平》中,主人公也有这样的经历,在此之后,小说描写了他的深刻的改变,他能够在与别人的关系中全然地付出,能敏感地意识到周遭的自然环境,能发现生命中对自己有意义的任务并献身其中。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访问一些绝症病人,也发现在得知死亡即将来临之后,他们有了惊人的转变和内心变化:
1、重新安排生活的优先级,不再重视没有意义的事情;
2、释放的感觉,能选择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3、活在当下的感觉增强,不再拖延到退休或未来某个时间之后才过想要的生活;
4、欣赏生命中鲜明生动的自然现象,如季节更替、微风、落叶,最后一个圣诞节等等;
5、比起之前,与所爱的人有更深入的沟通;
6、比起之前,对人际间的恐惧更少,更不担心被人拒绝,更敢于冒险。
重复一遍作为结尾:尽管肉体的死亡能摧毁人,但是死亡的观念能拯救人。
而治疗师,就是要想办法让人不需要通过濒临死亡等"紧急体验"就能实现从第一种生存状态进入第二种生存状态,真诚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