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所以被成为亚圣,不仅因为他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更因为他是一个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立命之人,而且在心理学极其落后的古代,他对人的深层心理和人性也极有研究和洞察。为何如此说呢?看完哲学诗画为你整理的这些话,你就知道了。
1,没有恻隐之心,不算是人。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什么呢?且看——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过去的贤明君主,因为有了同情心,所以才实行体贴百姓的仁政。以同情心去实行仁政,那么治理天下就轻而易举。为何说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呢?比如,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落入井里,谁都会心里难受产生恻隐之心,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结交小孩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乡亲中博得好名声,更不是讨厌孩子的叫声。而是一种本能的同情心使然。由此看来,没有恻隐之心,不算是人;不知廉耻,不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不算是人;没有是非观念,不算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开始,廉耻之心是义的开始,谦让之心是礼的开始,是非之心是智的开始。有了这四种心就如同人有了四肢一样。具备了这四种心却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就是在自暴自弃。要是认为他的君主不能做到仁义礼智,就是轻贱他的君主。具备了这四种开端,就知道要把它们充实扩大,就像火刚刚点燃、泉水刚刚流出。如果能充实扩大,就能拥有天下;如果不能充实扩大,即便父母也会侍奉不好。”
2,培养好的行为,学圣人。
孟子认为,一个人纵使有离娄那样的好眼力,有鲁班那样的好手艺,如果不用圆规和直尺,也不能画出完美的方块和圆形。一个人纵使有尧舜那样崇高的理想,如果不对百姓实行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而现在只有爱人之心,以及关于仁政的思想学说,但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恩惠,也没有做出让后人值得效法的功绩,原因就在于我们并没有真正按照古代先贤君主那样制定国策和规矩。所以,光有善良的心不行,光有合适的思想学说也不行,还得有执行的策略和行为准则。
圣人既然已经费尽心力为我们创造了圆规和直尺,那我们就应该用这些东西来画圆画方,对于一般人这些已经足够了。圣人既然已经费尽心力和智慧创造了仁善的政策,我们只要把它们具体来实施就行了,天下就可以充满仁爱之心了。
圆规和直尺是圆形和方形的典范,而圣人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楷模。当君主的就应该按照君主应有的道义和仁爱来治理天下,当臣子的就应该按照臣子应有的礼义来辅佐君主,这方面应该学习尧、舜,因为他们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果臣子不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君主,这就是对君主的不敬。不用尧舜管理百姓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就是变相的残害自己的百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