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住着两个自己,一个反应直接迅速(系统1),另一个复杂缓慢(系统2),某些事情我们闭着眼都能轻松完成,而有些事需要我们耗费不少脑力。这两个系统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好两个自己?本期分享书籍《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但所有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比如,你已经是一个老司机了,在车流中穿梭并线,可能在你和别人的轻松聊天中就已经完成了,这时你使用的只是系统1。但如果你发现你不得不将自己的车停进一个狭小的车位中,你就得集中精神仔细判断着各种位置和距离,这时就是你的系统2在起作用。
总的来说,你(或你的系统2)所想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系统1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系统2便会接手难题,系统2出马,所有事情都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系统2更费脑力和能量,然而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天然的节省能量习惯,当人们太多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也不例外。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所以,系统1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的确,已有证据显示,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既然我们掌管两个系统的大脑如此容易受骗,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警惕呢?使用宽框架而非窄框架,使用大样本而非小样本。当你将框架放大时,你就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往往如此。当你单独看某件事时,你很容易受系统1的情感反应的支配。下面举例说明。
肾癌的发病率在各县有所不同,且是有规律的,用统计学理论对此解释:相比于大样本,极端的结果(高发病率和低发病率)更容易出现在小样本中。这样的解释不存在因果联系。某县的人口稀少既不会引发癌症,也不能避免癌症,只会使癌症的发病率比人口稠密地方的发病率更高(或更低)。这就是真相。在某个人口稀少的县,癌症发病率并非真的比正常情况更低或更高,只是这个县正好在某个特殊的年份赶上了抽样调查。如果我们在第二年重复这样的分析,也能预测到在小样本中出现极端结果的一般模式,但在前一年癌症发病率高的县,这一年发病率并不一定高。如果是这样的话,则人口稠密和稀少的因素就无法对发病率作出解释了:即观察结果完全依赖于调查方法的某一方面,在这个案例中,则依赖于样本大小。
我们知道了系统1和系统2的特性,那么我们可以如何运用呢?再看这样一个例子,2006年世界杯总决赛是意大利队和法国队之间的较量。“意大利队赢了”、“法国队输了”,两个句子描述了这场比赛的结果,这两句含义相同。“意大利队赢了”让人们想起了意大利队,以及该队为了赢得比赛所做的努力。“法国队输了”会让人们想起法国队,还有法国队为什么会失败,包括法国队的球星齐达内用头撞了意大利队队员。这两句话引起大脑的联想,即系统1如何对此反应,这确实有不同的“含义”。逻辑上相同的陈述引发了不同的反应。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就是对系统2的看法。系统2会进行判断和选择,但它会认可系统1形成的观点和感觉,或将这些观点和感觉合理化。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对某个项目持乐观态度,只是因为此项目的负责人和你关系甚好。两个系统都是上天给予的恩赐,理解系统1和系统2的特性,让它们真正成为你的左膀右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