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爸》这部电影,第一遍看完已经是两个多月之前了,在繁花老师布置这个月的观影内容后,又一次重温了一遍,虽然遗憾于未能将初初观影的感受记录下来,但二次加成让我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
这部电影把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崭露无遗,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通过这部电影,我看到了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好好上学、上好学所付出的努力与精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是每个家长每天努力工作的源动力。
这部影片中,最让我揪心的就是那个积极乐观、开朗活泼的雷小米在雷大力的“鸡娃”之下,笑容被愁容取代,积极自信被消极自卑吞噬。甚至为了让小米上那个贵族学校,想要让孩子不认自己这个爸爸。当小米看到那个曾经潇洒从容的爸爸为了自己抛掉了自己的事业、当着自己的面对小姨卑躬屈膝,对孩子的冲击该是多么大啊。
那么,这个所谓的起跑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作为河南人,自小在比较高压的学习环境中长大,见过太多太多每天两三个辅导班地补课,每天写作业到凌晨的同学,但是他们的成绩真的好么?未必。这不是说上辅导班无用,而是太多人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他们每天不能玩耍,只能被迫在学校、辅导班、书房中挣扎,自己痛苦不已,家长也揪心不已。那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家长“犯懒”导致的。
家长把本应该教导孩子的职责推给学校、推给辅导班,自己只是做了“鞭策”的那个人,这样对吗?
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清楚,但是真正约束自己,给孩子做好各个方面的表率的人却很少。他们总在要求孩子别玩手机别看电视,但是却在孩子写作业时,美其名曰的陪伴中靠手机消磨时间。换位思考,孩子是否还能沉下心来学习,他会不会觉得长辈言不由衷,那么家长的权威是不是就会受到冲击。所以,期待孩子想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是那样的人。记得之前听家庭教育的课程时,讲师的一句“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点出了多少深埋于心底的不堪。大概也是因为如此,我觉得当下的自己还不是一个内心强大、情绪稳定的人,所以我觉得我还没有成为母亲的资格。
除了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是每个家长的职责所在。只有激发出孩子的源动力,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逼着学习,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如果只是被逼着学习,随之而来的就是叛逆。身边有太多高考考上985、C9的学生,最后没读多久就被劝退的,那不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强大的内驱力么。
那么,这个起跑线重要吗?我认为不重要。
以我现在的视角来看,我希望孩子可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拥有完备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自己探索世界的想法,并能自己主动探索;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不会轻易言弃。我觉得只要能如此,他便能收获足够的满足感,是可以很好地享受这一场人间之旅,而不是浑浑噩噩,如牵线木偶般被拉扯着前行。
可能当下的我想法还太过于幼稚,但我始终认为当下比未来更重要。现代社会不会存在生活问题,那么只要是一个具备独立完整人格的人,敢想敢做敢试错,积极向上有韧性,那么他一定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而想要达成这个目的,就需要家长投入足够的精力监督好孩子的每一步,这些都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内容。
立身当下,不攀不比,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