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写日记,基本上难得写一篇正经文章。前年手痒,开始“重操旧业”,毕竟手生,便规定自己日更千字。那时候不知道简书,也没有人告诉我这号那号,大量的文字如垃圾般扔进电脑。如今翻捡出来,小说,随笔,杂文,读后感,故事,居然门类俱全。挑战简书日更,说是挑战,除了少量新作,”更新“的大多是旧文。
天天更新一篇看上去还说得过去的文章,这就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好像新来的这位很能写,一段时间,得到了不少简友的夸奖。
这就有必要解释一二了。
旧文打磨一番,或增或删,相当于将老屋装修成新居,毕竟省事得多,一天下来,炮制个好几篇也不算麻烦。更新旧作之余,仍有闲暇,写出来的新作,大部分又放进电脑,下一步,又有了”存货“。如此,便是良性循环,日更于我,可以说没有丝毫压力。细细想来,这种状态无形中正应了前人的经验:
厚积薄发
初习写作时,有老师谆谆告诫,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打牢基础,做到厚积薄发。
”积“指的是积累。读书是积累,背诵唐诗宋词是积累,写一堆惨不忍睹的文章更是必不可少的积累。读书是前提,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往外倒?人人都在生活,没有异于常人的眼光如何观照生活?那”眼光“,自然是长期阅读训练出来的。以伟人的名句为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如果你读过唐代诗人李贺的《青铜仙人辞汉歌》,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历。原来,伟人借用了其中一联,“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伟人喜欢唐诗,尤其喜欢李白,李贺,李商隐三李。古代诗词的不少名句,包括李贺的“雄鸡一唱天下白”,伟人信手拈来,便添神韵。又如莫言的《生死疲劳》,你看到的或许只是荒诞不经的轮回转世,却看不到那一段极其厚重的历史。注意看人物的遭遇,从斗人到被斗,从单干到集体再到单干,短短几十年,历史也在轮回。读莫言的《蛙》,如果你不知道华夏民族的生殖图腾,不知道繁衍后代对农耕文明的重要性,不知道祖国的”祖“象征着生殖器,你就无法理解作品所揭示的,实行计划生育给整个民族带来的阵痛。
读书是积累,练笔当然也是积累。开卷动笔,写读后感(或心得,或评论,或赏析)是练笔,写随意看到的风景是练笔,写公交车上乘客的外貌、举止言谈是练笔,写自己某一瞬间的心理变化还是练笔。写物,可以拟人;写人,可以拟物。由一株草写到草原,由草原写到牛羊,写到放羊的姑娘,写到姑娘细细的鞭儿,轻轻地、不断地抽在你的身上,统统都是练笔。练笔的同时,也是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用不着出门,用不着经历太多的事,因为同一件事,你完全可以虚构出若干不同的结局。
是的,你写下的点点滴滴,一时半会儿肯定派不上用场,也不可能发表。但是很久以后的某一天,你偶然把它们翻出来看看,说不定就会有重大发现。因为这时候的你,积累到了发生质变的那个”度“,一个足以支撑着你”薄发“的度。
日更,也是厚积。
厚积之后的薄发,有可能就会感到期待已久的”驾轻就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