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从它诞生战乱几乎就一直不断,而忽必烈之后皇权的争夺和随之而来的混乱状况也几乎没有停止过。于是在元朝统治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乱是一个标签化的字。势力打得乱哄哄、国家治得乱哄哄、人民活得乱哄哄,到了后期,再加上乱哄哄的洪灾、乱哄哄的旱灾、乱哄哄的蝗灾,老百姓实在没法生活了。于是,起义就来了,对元朝统治者来讲,更不幸的是,元末的起义达到一定势力和威胁的势力还不止一股,而是很多股。这些势力一同塑造了元末明初的乱世江湖。
那个乱世掀起第一波巨浪的是北方红巾军,他们的领袖是韩山童和刘福通,韩山童出身于信仰白莲教的家庭,传播白莲教过程中,结识了刘福通。后来元皇室修筑南北水路,强征民工,工程过程中,监管者徇私枉法,克扣工钱,还不顾民工死活,导致群情激愤。韩刘二人借此机会,揭竿而起,元末农民起义因为战士都头扎红巾,起义军称为红巾军。初期,由于消息泄露,韩山童被俘被杀。后来刘福通又立韩山童儿子韩林儿为首领,成为“小明王”,并建立北方红巾军政权,国号“大宋”。
这支队伍在北方对蒙元政权给予了致命的打击,是终结元朝政权最重要的力量,在推翻蒙元统治的进程中发挥了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也为后来朱元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起义军领袖刘福通在那段江湖岁月里是一位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他在推翻蒙元统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也许他跟后来的当权者朱元璋有不小的瓜葛吧。关于刘福通的死,有说是张士诚攻打刘福通和韩林儿最后的落脚地安丰,被张士诚的人杀死的,也有说他是和韩林儿一起被朱元璋杀死的。刘福通的死是个谜。韩林儿是被朱元璋杀死的。
在南方还有几支实力强大的队伍,分别是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陈友定、郭子兴、朱元璋等。
长江以南最强大的势力最初应该属于长江中游的陈友谅,陈友谅开始是跟着徐寿辉的起义军的,后来陈友谅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集团领军权力,掌握了实权,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徐寿辉开始也是一位纵横大江南北,拥兵百万的起义军领袖,只是后来义军内部权力争夺过程中,落于下风,被陈友谅夺去了权力的法杖。陈友谅后来在跟陈友谅的争夺中失败,中箭而死。
位置在长江下游的张士诚,他的集团是各支起义军中最富有的,但是张士诚据说没有太大的进取心,在朱元璋跟陈友谅打的你死我活的时候,他并没有充当渔翁,从中获利,错失了良机。他后来与朱元璋打战,兵败后自缢而亡。他并未称帝,称为诚王,国号大周。
明玉珍的势力是在长江上游,基本占据四川全境。明玉珍原来是跟着徐寿辉混的,后来陈友谅杀了徐寿辉,明玉珍与陈友谅断绝关系,称王,后来称帝,国号大夏。在位六年,病逝。
朱元璋也是长江下游的一股势力,他的位置介于张士诚和徐寿辉(后来是陈友谅)之间,东西应战,辗转腾挪,开始挺艰难的,但是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乱世江湖中,笑到了最后。这么说来,似乎赢在起跑线并不是那么重要,比赛过程中的策略、学习、应变、坚持更能决定最后的桂冠究竟花落谁家。
乱世江湖终究得有盟主,盟主就是朱元璋。
网友评论